English

科学与人文的两难选择

2006-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左玉河 我有话说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选择。是选择科学主义,还是选择人文主义?百年来围绕这种文化取向上的争论始终不断。考察百年来中国文化取向的历史轨迹,反思百年来中国文化取向选择的利弊得失

,妥善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进而认清未来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近年来海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首都师范大学秦英君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新著《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河南大学出版社),对20世纪科学与人文两大思潮那种既对立又联系的复杂关系作了鸟瞰式描述,并对科学与人文两大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了重点分析。这种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动态把握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既避免了宏观研究中抽象空洞的弊端,又克服了微观研究中繁琐支离的弊端,体现了学术研究的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通观全书,作者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提出的见解值得重视:

首先,该书不仅对科学与人文思潮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作了正面回答,而且对20世纪科学与人文思潮在中国演进的历史轨迹作了全面梳理,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并且总结出了各阶段的特点。作者认为,20世纪初科学与人文思潮的特点是“对科学主义的张扬”,20-30年代则体现为“科学与人文的对立”,30-40年代的特点为“科学与人文的会通”,60-70年代的特点是“科学与人文的扭曲”,80年代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追寻”,90年代以后则是“东方人文传统的回归”。这样的阶段划分和特点界定,抓住了每个阶段科学与人文两大思潮互动关系的本质,弄清了这些阶段思想文化演进的趋势和基本特征。从20世纪初科学主义的崛起与张扬,到20-30年代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与会通;从50年代以后对科学与人文两大思潮关系的扭曲,到80年代以后西方人文精神的追寻,再到90年代东方人文传统的回归,精炼地概括出了20世纪科学与人文两大思潮演进的历史轨迹。这样的概括和提炼,是颇为精辟的。

其次,该书以科学与人文思潮对立与会通的互动关系为线索,来考察和分析众多思想家的思想。作者选取了严复、陈独秀、胡适、张君励、梁漱溟、贺麟、牟宗三、唐君毅等30多位思想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关于科学主义或人文思想的渊源、内容、特点作了客观分析。作者对这些思想家的论述,没有局限于简单的思想描述,而是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力争窥见其思想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会通东西文化的努力及成绩给予充分理解和肯定。如作者对吴稚晖的唯科学主义、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金岳霖的知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申府辩证综合的文化观,及港台新儒家文化主张的分析和评判,都是很显学术功力的,表明作者对其思想体系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和领悟。

作者在系统地梳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在科学与人文两难选择中的历史取向后,在结论中指出:中国所需要的科学精神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中国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同样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未来中国文化的出路,必然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沟通、汇合与创新。

这种反思科学与人文两大思潮对垒百年历史而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