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善恶文化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人们一味追求成败导致了“输赢文化”的盛行。当前,全国人民都在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江苏省委从文化入手,对症下药,用新文化改变旧观念,塑造新江苏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
在一场少儿羽毛球比赛中,有两名13岁的选手为赢得比赛,不惜将年龄改为10岁,经检举揭发后被取消了比赛资格。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在竞技场上,这种为获胜而将年龄“打折”的现象不少,一些组织者为输赢而忽略了善恶,使儿童心理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某高校一女生在半夜突然从7楼跳下后身亡,父母痛不欲生。在民警的询问下,父亲道出了女儿跳楼的原因:孩子因为英语4级考试没有通过而一直情绪低落,没想到她会自寻短见。
面对这些本可以避免的事,人们在追问:是什么让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专家说,在文化引导、思想教育方面,那块“以恶为耻”的路牌被转向了“以输为耻”。有鉴于此,近年来江苏省为扭转这种危险的“输赢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让“成败文化”不再成主流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随着这几年高校的扩招,高考这座“独木桥”已经变宽,但竞争依然很激烈。在“以成败论荣辱”的导向下,孩子们的成败甚至成了家长、学校乃至一些地政府部门“荣辱”的重要判断标准,几千年的“以善为荣、以恶为耻”文化逐步变成了“以胜为荣、为败为耻”。
如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一些学校已将学生变成教师赚钱的工具和成名的台阶。在苏北某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的教师奖金完全与学生的高考挂钩:考上北大清华多少钱;考上重点高校多少钱;达不到本科线,倒扣多少钱。在这里,学生竟如此被“明码标价”。而据记者了解,类似这样的“挂钩”在全国一些地方并不鲜见。
面对“成败文化”带来的尴尬,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一条腿走路”变成“多条腿走路”,把“独木桥”变成通向成功的平坦大道。
从2003年开始,江苏陆续成立了4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生达50多万人。同时,江苏还成立了各级各类中等职业院校80多所,在校生已达130万人。从今年起,江苏每年拨出2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成200个专业门类齐全的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江苏还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目前,由江苏企业自办的职工培训学校达30多所,这些学校每年都能将职工平均轮训一遍。这种高等、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自办的培训学校的崛起,不仅解决了江苏的“技工荒”,还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两位都在南京某高校任教的教授,没有让他们成绩优秀的孩子参加高考,而是把他送到了常州一所高等职技院学习。如今,这位在上海一家名企工作、有着1万元月收入的“高级蓝领”骄傲地告诉记者:“我庆幸自己没有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也深刻感受到了父母的明智和良苦用心。”
用“善恶文化”消除“政绩工程”
“上海需要的城市性格是智慧和包容,杭州需要开放与大气,南京则需要成熟与野性。”长三角地区一位学者分析了长三角各城市性格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后人言耻,着眼于成败。也就是以输为耻,以赢为荣。耻感文化逐渐演变成了胜败文化、输赢文化,成了一种现实的中国文化。一些地区政绩工程的泛滥,正源于这种输赢文化,极其危险。”
面对屡禁不止的“政绩工程”,江苏追根溯源,从文化上找到了解决办法――用“善恶文化”消除“政绩工程”。
自违规上项目而轰动全国的“铁本事件”之后,江苏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每一个重大决策之中,将“善恶文化”和“科学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如今“成败”、“数字”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依据,而怎样更好地节约能源、实现资源共享正成为江苏人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在不久前,江苏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今后钢铁产量的增长将退居其次甚至末位,螺纹钢等低附加值产品将大为减少,10多个不达标、重污染企业被淘汰,而沙钢、南钢、兴澄特钢、淮钢组成的“四朵金花”被单独规划,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市场紧缺的钢铁产品成了江苏的“新宠”。
如今,高新技术正成为江苏第一大产业,重化工业正成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力阵容,现代服务业成了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助推器。
“新江苏人”的新标准
为了从本源上弘扬“善恶文化”,江苏省委鲜明地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用“新文化”重塑“新江苏人”,并提出新江苏人应具备的四种品格:
首先,新江苏人应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观中体现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为全社会的发展而奉献的追求。“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信访干部张云泉、创造“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党支书吴仁宝、爱岗敬业的“知识型职工”的楷模邓建军……近年来,江苏在各行各业树立了一批新江苏人的典型人物,使得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其次,新江苏人的发展动机体现为从物质享受到精神发展再到价值实现和潜能开发等多层次。在雄厚的经济支撑下,近年来,江苏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许多省份自学考试人数连年下滑时,江苏省自学考试人数却在连年增长,全省先后有1300万人次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共有在籍考生142万余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自考就能培养什么人才”,“考生有什么需求,相应的服务就会跟上”。这样的两大理念为新江苏人的精神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新江苏人将极大地解放自己的体力,更自由地选择职业,更全面、合意地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近日,江苏省首开先河,出台了“在校大学生可以休学创业”的政策,按照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在创业中还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这是江苏对于塑造“新江苏人”、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角色的一个缩影。
第四,新江苏人的个性气质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进一步呈现出丰富性、进取性和富于正义感和美感。吴江市的“文化联动”、南通市的“大调解机制”、南京市的“市民课堂”、淮安市的“农民工平安计划”和“全免费培训农民计划”……在江苏的每一个角落,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明气息正逐步内化为每一个江苏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