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文化体制,方向问题尤为重要。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关系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所在;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价值归宿;着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时代要求。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基本依据,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扎实稳妥的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文化体制,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好改革方向问题。方向代表未来,方向决定前途。我们必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基本依据,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扎实稳妥的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愿望的新的文化体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
一、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关系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始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作保障。由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决定了文化体制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要改革,就有一个朝什么方向改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的基本前提下,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动摇的前进方向,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能否坚持这个正确方向,不仅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本身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前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由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决定的。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趋势迅猛发展,这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同时也增加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现实危险性;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既给文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滋生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体制改革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才能既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又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强化先进性和优越性;既保证广泛吸纳当今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保证有效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侵蚀;既保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又保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我国文化体制的现实状况决定的。要看到,在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内部,既有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积极因素,也有阻滞文化进步、窒息文化活力的消极因素。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的情况下,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如果方向偏了,积极因素就会被压制,而消极因素就会逐渐占上风,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就可能逆转,并由此给文化事业造成严重后果。相反,只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和剔除消极因素,发展和壮大积极因素,不断扩展文化体制的“闪光点”,增创文化体制的新优势,从而也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愈加优越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要务。对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任何时候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处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的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并起主导作用的制度环境,作为一条根本原则来贯彻。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遵循贯彻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全面审视文化体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对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就积极坚持,对不符合的就坚决革除。尤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贯彻到改革创新文化体制的实践中去,以提升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的品位和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着眼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关键的就是要着眼于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要善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文化体制机制,用新的体制机制来保证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出发,把优化理论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组织实施,以鼓励党的理论工作者大胆地进行理论探索,不断用新的成果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价值归宿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是直接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规定。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体现这一本质规定。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本归宿。把握住这一点,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文化引导社会教育民众的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尊重和保障,都要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加以实现。能否使社会主义文化朝着更加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发展,是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败得失的最高尺度。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利用市场机制,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思路。
首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文化生产相对落后的原因,也有文化体制服务功能低下的原因。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致使文化生产严重偏离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改革文化体制,必须着眼于强化服务功能,尽快把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起来。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以利于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服务上来,尤其转到关注、扶持和促进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上来。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改进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使公共文化建设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头戏”。
其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建立和完善面向群众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城乡居民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市场将日益成为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的主要渠道。建立面向群众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必然选择。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培育文化市场的实践中去,科学统筹区域文化市场建设、城乡文化市场建设,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大格局,使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群众都能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条件,及时有效地享受到现代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
四、着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时代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追求社会效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根本性质、发挥社会价值功能的内在要求;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走向市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内在要求。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只有那些弘扬真善美、价值品位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所喜爱的文化产品,才能有效地进入和占领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占领市场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使广大群众受教育,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课题。
文化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实现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始终把确保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它涉及国家的政治安全以及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创造精神财富,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核心效益。在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社会效益始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方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根本前提的,离开了这个前提,二者的统一就无从谈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优先促进和保证文化的社会效益,作为着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关键环节扭住不放。要通过健全完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促使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着眼实现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在建立形成有利于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体制机制上求得突破。经验表明,在文化建设上把追求社会效益与讲求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靠科学方法来运筹,更要靠制度作保障。在后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也应当有更大作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抓紧建立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宏观管理的层面上解决好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问题。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从所有制结构上促进和保证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要针对某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特点,通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事业在突出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督导文化产业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按照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有关政策,确保文化企事业单位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上作出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