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观点

2006-06-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吴良镛(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经济发展确实是硬道理,但现在提出和谐发展观,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遗产保护背后的精神应该是一个更高的纲领――振兴文化。这个问题非常迫切,无论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从娃娃抓

起,从教育抓起。

郑孝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城市规划应该在城市用地上统筹兼顾,统一和谐,把历史遗留的东西、现有的和计划中的建设项目有机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城市整体。我们常常用“凝固的交响乐”来比喻一个和谐的城市。交响乐得先有乐谱,乐谱就是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凝固交响乐的主旋律就是历史文化,而其他应该是排在第二位的。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很重,实际上是一种抢救,因为我们的根基在农村。中国的文化如果离开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根本不能称其为文化。而这些中国特色的东西都凝聚在文化遗产身上,所以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为国家的总目标作贡献,而且是一定能够作最大的贡献的。刘魁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在于感情的培养,我们要培养一种民族的认同感。比如,中国人在仲秋看到月亮就会想到家,想到团圆,但是外国人就没有这种感情,这是一套中国的符号体系,有了这套符号体系我们就相互有了认同感。由此,我们来反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要人们按照以前的那种生活方式生活,而是要达到一种情感的培养和交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寄物于情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面对“全球化”冲击和文化霸权,国家文化战略的旨归是维护民族的文化生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只是保存“遗产”或收藏“古董”,根本是要使之活在生活之中,以免被人为外力逐出现实系统。其中关键是保护文化的“生产方式”,使之不断“生产”,与时俱进。只有守住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人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才能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我们当中,并代代传承下去。

刘红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让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必须在法制、行政、教育、宣传等多层面上使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得以实现。目前,一些国家有自己的《世界遗产保护法》,一些国家有长期、稳定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群。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正在加紧步伐,有望尽快出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