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南农业大学:让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姜美珍 胡东生 我有话说
农业类大学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呢?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大应加强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让科技创新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插上翅膀。

师生乐当“鸡场长”、“猪场长”

教授、博士乐当“猪场长”、“鸡场长”

,“产”、“学”、“研”三者结合究竟能产生多大动能?奔走于高校和农舍间的华农师生中有“养猪教授”、博士“鸡场长”、博士“鸭场长”,这些专家们带着课题,领着学生,一边在校园的实验室里做各种分析检验,一边又在基地进行现场试验,乐此不疲。在华南农大的学生们看来,只有走出实验室,来到农村一线,才知道农业发展究竟缺什么、要什么,自己的研究又可以帮上什么。华南农大动科学院有30%的学生论文在“猪场”、“鸡场”“培育”而成。

华农大动科学院自1992年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亚洲最大养鸡企业温氏集团以后,10多年来,有近百名华农大教授、博士来到温氏工作,现在温氏集团单是副总裁、总经理、副经理就有9位是华农大教师。张德祥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他研制的“快大黄鸡”品种一上市,每只鸡的成本大约可减少5角,如果按每年5000万只黄鸡的上市量来说,这个小小的技术进步就可以为温氏创造2000多万元的效益。然而,对于华农大来说,“温氏”只是其产学研结合、科研技术成功转化成生产力的一个例子而已,而“有机荔枝”、“乳酸猪”、“农甜1号玉米”等成果的高效转化,更是成为农民兄弟们的福音,直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据统计,华南农业大学走过了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培育了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社会输送了6万多名专业人才。

教学科研实现多个重大突破

回顾“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有了多项重大突破:一是增加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尤其是辛朝安教授等人参加完成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获得国家批文后在企业投产,直接减少禽流感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几十亿元。

此外,陈维信教授主持完成的“果菜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成果,在项目实施的3年间,新增利润6564多万元,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毕英佐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成果,社会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刘耀光研究员为带头人的“水稻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团队,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承担了“973”、“863”、“国家转基因研究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和水稻重要育性基因的克隆与多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等方面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陈志强教授领导的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选育出了系列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其中“华航一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的航天育种水稻新品种。植物性农药的发明人徐汉虹教授研制的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成为真正的环保农药,在四川,这一发明被政府当成“一号工程”推广。徐教授捧得国家最高发明创业者奖,受到原国务院总理朱?基的亲切接见。

服务农村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五百多亿元

华南农业大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重奖,科技工作者最高可从转化所得中获得70%的奖励。“十五”期间华南农大共推广科技成果870多项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世界上首批有机荔枝,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梁广文和他的女弟子冼继东博士手中诞生。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让越来越多的荔枝漂洋过海,历时30天-40天仍能皮艳味美地亮相于欧美的超市,其上市价为每公斤66元至130元人民币,它们靠的是设在华农大的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给它们提供了许多荔枝保鲜“秘方”。“长江学者”、华南农大严小龙教授等人选育的“改良大豆”,不仅颠覆了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不宜种大豆的理论,也大大填补中国每年进口2000万吨大豆的缺口。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等的防疫技术,禽流感期间,温氏集团8000万栏鸡没有一例禽流感。温氏企业规模迅速从13.8亿元增长到55亿元,累计销售额达159.7亿元,带动了14200万农户致富。华南农业大学与梅州联合开发的优良品种“鸭香稻”,口感又香又滑,每斤卖到6元多钱还供不应求,而本地产的大米每斤才卖1元多。鸭子帮农夫种出生态稻,废电池制肥可养花种菜,为农民兄弟育出优质杂交稻,有机果园,培育引进甜玉米良种……像这样的科技创新在华南农大真是不胜枚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