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大大丰富了“两课”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体现了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八荣八耻”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有机结合,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有机结合,既蕴涵着历史的理论积淀与价值传承,又透射着极强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感,构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两课”教学提供了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知、情、信、意、行”的普遍规律,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只有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外化为大多数成员的自觉行为。现实社会中一定范围内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降低了社会道德的权威性,也降低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感,人们对于“提倡与反对、坚持与摒弃”之间的界限认识不再那么鲜明。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科学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公民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自我认同的基本点,确认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底线伦理”。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等道德格言,充分体现了荣辱观作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评价标准的重要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两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两课”教育对青年的要求以道德养成与自觉践行为归宿,要求广大青年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习生活之中,自觉成长成才。而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知理守法、诚实守信、是非分明的大环境,对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