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襄樊学院:打造地域校园文化

2006-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永涛 我有话说
与古隆中毗邻,一所现代化的多科性大学――襄樊学院依势而立,她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沐浴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着力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取得显著成效

“近水楼台先得月”。襄樊学院正门与古隆中大门仅隔数十步,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等方面,无不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借助诸葛亮这一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来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扬传统精神助莘莘学子成才

让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认识、研究三国文化,提炼学习诸葛精神,使诸葛精神和诸葛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子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发展事业、报效祖国的不竭动力,是襄樊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襄樊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走”工作方法:大一新生拜谒诸葛,认识诸葛,大二、大三学生研究诸葛、学习诸葛,大四学生评价诸葛,践行诸葛精神。

诸葛亮的名字对于中国人可谓无不知晓,但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诸葛精神的精髓是什么,恐怕并非人人皆知。每年新生进校后,为了使新生能尽快找准目标,摆脱由高中升入大学时的短暂迷茫,襄樊学院都会及时地组织新生拜谒诸葛,认识诸葛,用诸葛精神引导新生上好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一是组织他们拜访诸葛故居,让新生感受诸葛亮当年躬耕苦读,感悟“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思想真谛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二是向新生广泛介绍诸葛亮。三是组织吟诵诸葛亮的文章,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每个新生必须背诵2篇以上诸葛亮的文章。通过学习,使新生们认识到,诸葛亮应刘备三顾茅庐之请,成就三分天下之大业,是其十年躬耕苦读的厚积薄发,从而填补他们入学初的迷茫空虚。

襄樊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大多带有“诸葛文化”的烙印,其中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会久负盛名,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专家汇聚襄樊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提升了襄樊学院的文化品位。为了弘扬三国文化,襄樊学院申报并成立了“三国文化研究所”,类似研究机构学术活动频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校内开办的“诸葛亮论坛”,更是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舞台。文化品位较高的《草庐文学报》和《襄樊学院报》古隆中副刊版,为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文学才华的阵地。体育爱好者们可在每年一度的“隆中杯”足球赛和“卧龙杯”篮球、排球赛中尽展风流。书法爱好者协会每年也举办一次“诸葛杯”书法比赛。许多学生将诸葛亮的传世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法作品贴在床头,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总结为了升华,总结为了创新。如何总结和评价诸葛精神是认识诸葛之后摆在广大同学面前的至关重要的大事,襄樊学院在学生毕业之前,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我与诸葛成才的对比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诸葛亮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读的是经典孔孟文章,他27岁时就能够胸怀祖国,放眼天下,从容地向刘备呈上“隆中对策”之治国蓝图,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是现代的科技文化下的整体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术业有专攻”,我们青年学子该如何立志报国,施展才华?如何摆正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另外,面对就业的压力,我们的青年学生该如何择业、创业?这些都是走出校门之前的大学生应当必须解决的。

校园文化建设初现成果,但仍任重道远

襄樊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明显效果,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日趋明显。在这种浓厚的“诸葛文化”的熏陶下,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的在湖北省大专辩论赛中获奖,有的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发明创新大赛活动评比中获奖,许多文章见诸于各大报刊之中,许多文化创新活动也正在兴起,成为襄樊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结硕果的一个缩影。

在历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中都能看到襄樊学院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流利的英语口语,机敏的英语对答,颇具诸葛遗风,来自古隆中山下的天之骄子们让赛事评委惊叹不已。襄樊学院学生在参加由武汉大学举办的全国樱花诗赛,由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省“一二・九”诗歌大赛等各类文学大赛中都有不俗表现,在展示自我的舞台上,也充分展示着母校出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

襄樊学院的学生们在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感受着诸葛精神的影响,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公正廉洁、勤劳敬业的精神品质都让襄樊学子受益匪浅。各用人单位对襄樊学院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都赞口不绝。

文以载道。作为多科性大学,襄樊学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校园规划建设中,融入浓厚的历史文化,在充分探讨论证的前提下,建设了一系列文化设施,营造出厚重的人文氛围,不断陶冶着莘莘学子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成才,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将会成为一处永恒的精神家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