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本研究:值得关注的草根研究

2006-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相对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特别是中小学校自己立项的课题研究即校本研究,是级别最低的草根研究,而且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基本登不了大雅之堂,上不了重要的学术刊物。可是这几年,中

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安春教授和她的团队,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深入几十所中小学,手把手地帮助他们开展校本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什么吴教授会认为这种草根研究这么重要,从而选择了这个最为繁难吃力、又最不容易出人头地、在教育界尚存争议、在学术界颇被一些人看不起,认为这是“小儿科”、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不久前,记者考察了吴安春教授校本研究的试点校之一――北京朝阳区新源里中学并与吴教授进行了交谈。

校本研究是高端研究的重要补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以及种种考核,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虽然在一些省市级、区县级的大型教师培训中,专家的学术报告也会使他们一时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一回到学校,遇到与理论无法配套的具体环境中的具体问题,他们还是不知所措。“教书教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反正是越教越不知怎么教!”这种情绪的蔓延,使教育管理者倍感为难。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挑战会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事实证明,挑战的难度如果超过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焦虑感和挫折感反而会使人走向职业倦怠。

吴安春教授刚来到新源里中学的时候,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联想到多年深入基层与学校教师们打交道的经历,她感到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困难,理论联系实际的校本研究,应该是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课题研究的补充,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重大的教育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被教师所接受,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只能是空中楼阁。可以说基层教师的需要是她投入这项研究的最大动力。

在新源里中学,她与校长教师们交谈,倾听他们的苦恼和愿望。她进课堂听课,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对学校和教师的问题进行诊断,再将问题整理归类,确立一系列研究课题;她在教师中建立了不同的研究小组;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专家的引领大大降低了校领导和教师们适应新课程的难度,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教师们争相报名上观摩课,认为接受专家和同行的点评是自己迅速提高的最有效途径。有的老师在与专家对话后说:“我真想把昨天上过的课再上一遍,我相信自己会上得更好。”一些应邀来校参加教师业务研讨活动的专家们说:“当一些学校还在苦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时,新源里中学的教师,身上焕发出的是教育的活力,眼里流露出的是求知的渴望与教学的喜悦。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工作状态。”

不受欢迎的是形式主义

但就笔者了解,作为新课改组成部分的校本研究,在不少地方并不受学校欢迎,老师和校领导把它当成额外负担。新源里中学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时,学校教科室主任追着老师要论文,老师们见着她就头痛。而现在,是老师们追着教科室主任讨论问题。吴安春教授认为:关键在于,这种研究是否是教师们自己的需要。校本研究的题目应该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校本研究的成果应该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向上级报告全校的论文数,教师们就会到网上、杂志上抄来抄去。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当然会成为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吴教授认为:校本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师学会这种研究的关键是学会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所以国外把这类研究叫作行动研究。教师的论文是对自己行为反思的梳理,是对教育理论的具体感受。因此对教师来说,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哪发表并不是最重要的。

也有不少学校的校本研究之所以变成了形式主义,是因为不知从何处入手,或是研究不出个所以然。因此吴教授认为,专家的介入是校本研究起步时期的必要因素。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设计个人化的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经常得到专家的指点。为此,吴教授在两年中到新源里中学50多次。她的团队的研究表明,一般要经过两到三年,一线教师才能在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方面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更加自如地驾驭教育教学的规律。

缺乏专家引领是校本研究的瓶颈

到哪去找专家呢?这是许多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过程中最感苦恼的问题。尽管国家教育部已经开通了专家咨询网站,但第一线的教师仍认为与专家在教育教学现场面对面的交流不是网络可以替代的。而一些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如果不通过一段时间熟悉教育实践,即使下去了,也不一定能说得出中肯的意见。记者就曾听一些基层教研员和校长反映,一些大学教授到地方作报告,请他去听课、评课,就是不肯去。我想如果是因为承认自己对实践不熟,不肯去瞎评,倒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这也反映出吴教授在她的文章中谈到的一个问题:“有时候,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好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自娱自乐’的研究,关注抽象的概念演绎,忽视教育实践的积累。这类研究针对的问题往往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关,被人称之为‘假问题’,研究的成果也无法指导教育实践;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论作指导,他们要么模仿教育理论研究者做抽象、空洞的理论研究,要么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却不会反思总结,无法提升。而校本研究是解决这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脱节的重要途径。”“教育研究应该既能上天也能入地”,这是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从事教育研究的重要思想。曾为朱教授博士生的吴安春教授认为,她对校本研究的执着,与师承有关。

今年年初,国家教育部把开展校本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三大途径之一,教育第一线缺少专家引领的问题已显得更为突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