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蓝天深邃 河海浩渺

2006-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苏 颜素珍 钱恂熊 我有话说

作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河海大学在“九五”“211工程”建设基础上,按照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条件建设为保障,管理创新为关键,通过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深度参与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世

纪大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学科特色更加明显、学科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办学条件更加完善,高质量地完成了“十五”“211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与办学水平。

突出优势学科建设亮点频出

作为水利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河海大学在“十五”期间继续发扬水利学科优势,坚持“强基、扬优、扶新、重软”的建设方针,学科建设亮点频出、全面发展,以丰硕的成果回报“211工程”的重点投入。

“十五”期间,通过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河海大学学科结构更趋合理。水利学科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土木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一流,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学科围绕水环境研究取得了重点突破,在水环境生态修复方向达国际先进水平。“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河海,获准建设。岩土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和学术地位日益提高,主办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大会,并联合组建了中法国际环境岩土力学研究中心和中荷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

在“211工程”学科建设的带动下,经管学科、信息学科等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理科硕士点总数从“九五”的1个增加到“十五”的10个,获得了数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点,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同时,河海大学经管学科、人文学科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技术经济管理成为“十一五”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人文社会学科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社会学学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移民社会学研究方向,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之一。河海大学与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经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批准的东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也设在了河海大学。

作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杰出人才培养的平台,河海大学以“特区”机制组建科学研究院,提高了承担重大项目和高水平成果重点培育等方面的能力。一级学科博士点从“九五”的1个增加到“十五”的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增长数是“九五”期间增长数的近4倍。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也标志着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服务社会科技攻关卓显成效

河海大学发挥学科优势,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从源头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十五”期间,解决了一批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学校坚持以解决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开展科技研究。“十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部省级奖104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133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著作148部。全校新增科技合同总经费以平均每年19.1%的幅度持续增长,已累计超过10.65亿元,2005年新增科技合同总经费达2.93亿元,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77.3%。五年中主持和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973”项目8项、“863”项目14项、“948”项目15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22项。

“大项目”产生“大成果”,河海大学结合国家重大工程承担了一大批基础性、应用性、超前性研究课题,深度参与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世纪大工程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研制的“实时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已被国家防总、三峡总公司等全国100余座大中型水库采用,并在湖南资水、江西修水两项世界银行国际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大坝安全理论与技术成果”应用于三峡、龙羊峡等几十座大坝工程,为提高我国大坝安全监控水平提供了源头性技术支持。“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研究”成果在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示范推广应用49.5万公顷,累计直接经济效益5.43亿元。“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成果在宁夏引黄灌区示范推广,总增产粮食4893.6万公斤,节约灌溉水量5.798亿立方米,累计增产节支总效益为9803.6万元。

“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解决了一系列重要技术问题,实现了苏州古城区水环境质量改善与古典园林风貌保护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改善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居环境,同时也为水乡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鉴与推广的关键技术。

河海大学还积极服务于江苏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承担了江苏省防洪决策系统总体设计、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标工程规划等多个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科研任务。经过“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学校已经成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创新管理师资力量大幅提升

从2001年起,河海大学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本着“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上得快”的原则,着力加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十五”期间,河海大学自筹经费设置多项出国培养计划,先后选送了71位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实施“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出省部级以上杰出人才63名。

开放式办学体系为河海大学吸纳了大量人才。“十五”期间,河海大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聘请两院院士作为学校的双聘院士,从国内外聘请“河海特聘教授”。河海大学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西部水电开发建设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新增150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水利部科技英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同时,学校还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以吴中如院士团队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创新群体,以科学研究院为新机制的针对重大问题的若干科研创新团队。

如今,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中坚作用。目前,教师总数已达1602名,博士生导师168名,院士1名,双聘院士1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河海特聘教授”15名,其中12名来自国外。9支学科梯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与“十五”初期相比得到了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优秀教师为骨干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增强,在学生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反映。高质量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河海大学的学生们在两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共有9件作品进入决赛,其中有3件获得二等奖。在2005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FIRA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队选拔赛上,河海大学一举获得两项冠军、一项亚军,并在世界杯大赛中进入四强,取得中国参赛队最好成绩。在浓厚的创新学习氛围中,近三年本科生发表的论文中有5篇为EI检索,申请专利4项。

保障有力条件建设强劲助推

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跟进,河海大学“十五”期间在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为学校的稳步前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河海大学在校本部建设了严恺馆、水电馆、网络馆,在江宁兴建了占地863亩的现代化新校区,在常州校区建设了基础实验楼二期工程,现正在兴建水工结构试验中心大楼。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推进校园信息化为中心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及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教学、科研、信息管理和日常办公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对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成为完善覆盖三个校区的高速度、高性能校园网。

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和信息资源建设的加强,也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河海大学围绕学科建设和各学科发展需求购置了大量国内外电子文献(书籍、期刊)数据库,丰富了馆藏数字化图书资源的内容。中、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由“十五”初期的20余种提高到38种,电子图书由2万余种上升到58.2万种。电子资源的年使用量由2002年的50.61万人次,上升为2005年的364.1万人次。利用“211工程”建设经费引进建设的《文献一站式检索平台》、《光盘文献数据管理平台》等具有行业先进特色的文献管理平台,使资源整合共享的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更加方便和快捷。

河海大学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进行自主知识创新,自主开发了《本科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平台》、《重点学科导航工作站》等大型应用数据库软件,使文献资源整合共享的程度得到提高,资源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其中《本科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平台》系统与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平台共享,同时包含40门精品课程、160门多媒体课件、300小时的实验教学录像、全校46个本科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1800门课程的简介及教学大纲等大量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

为了向水利行业和本校大型水利科学研究项目中复杂的工程计算提供新的先进手段,河海大学整合了全校分布在各计算结点的工程计算软件,包括通用的计算和编译环境软件、商业的和自主研发的力学工程计算软件等,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鲜明的水利行业特色,也大大方便了全校师生的查找使用。学校在十五期间还建成了一系列完善的教育技术设施: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具有鲜明水利、土木特色的工程训练中心,先进的各类实验、计算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开门办学合作交流广泛深入

“十五”期间,河海大学各类专业人员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年均达120人次以上,同时聘请各类外国专家总数比“九五”期间有较大的增长,年均100人次以上,2005年达160人次。

校际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学校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等海外23所大学、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院系际或专项合作协议。2005年有20余位国外大学校长访问河海大学,商谈校际合作事宜。通过与法国、荷兰等国大学的校际合作,开展了本国学生国际化合作培养的实践。

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层次有了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河海大学承办各类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共23次,包括第二届国际THMC耦合研究学术大会、第四届国际坝工会议等。“十五”期间河海大学陆续成立了中德水资源研究所、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等5个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河海大学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水利建设的高层次人才。2005年,外国留学生人数逾百名,与“九五”末期相比翻一番。

成立于2001年12月的“河海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本着“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在构建学校开放式办学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05年底,共有单位委员126家、个人委员27名,覆盖了水利、水电、交通系统,地方政府及部门,中央及地方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武警水电部队等,与海军合作培养人才。学校与合作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选派了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建立了7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十五”期间,有近1/4的本科毕业生和1/2的毕业研究生在合作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就业,70%以上的科技项目来自合作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211”工程的重点支持给河海大学带来了发展的大好契机,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河海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进一步发展目标:到2010年前后,在保持、发展水利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把河海大学初步建成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20年前后,把河海大学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与若干优势学科、多学科综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十一五”开局之年,河海大学将进一步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