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完美的“三级跳”

2006-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欣 秦军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我有话说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35岁以下的占75%;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9年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两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9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后勤指挥学院一个只有20人的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短短几年就实现信息化攻关完美的“三级跳”。

1997年,为适应我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作战后勤指挥实

验室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是开发研制后勤指挥作业类软件和后勤保障辅助决策系统,直接为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服务。

这一年,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同敬担任实验室主任。上任伊始,他就和年轻的同事,承担起“作战部队后勤指挥训练模拟系统”这一项重大课题。在仔细分析研究后勤作战保障的特点之后,李同敬找到突破口,完成了这个课题。这是一项以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为核心、后勤指挥和各专业勤务高度合成的战术级分布交互式训练模拟系统,它首次实现后勤训练网上指挥作业、网上保障数据交换、网上保障模拟演练等多项功能,使后勤指挥作业迈入信息化新阶段。这一成果,迅速推广到全军140个战术后勤单位,同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春天,“战区战役后勤指挥作业训练系统”开始研制。与战术后勤指挥不同的是,战区战役联勤指挥具有业务繁杂、专业众多、技术性强等特点,这使得系统的研制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李同敬审时度势,采取先分后合、分步开发的科研思路,将整个系统分为8个课题,实施课题组长负责制,使8个课题齐头并进。为加快研发进度,他们还大胆启动科研协作机制,陆、海、空、二炮等部队的数十名军事专家应邀成为课题组的编外顾问。2001年底,“战区战役后勤指挥作业训练系统”顺利完成,被总后司令部推广到全军100多个后勤单位使用,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评价说,这一系统的开发成功,为提高我军战役后勤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水平和整体保障能力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总后首长欣然将该系统命名为“先行”。

2004年,他们研制的“战略后勤指挥作业系统”再度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战术到战役再到战略,从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到接连两个一等奖,李同敬带领同事们实现完美的“三级跳”,同时也带出一支战无不胜的过硬团队。

许多人把这个实验室称为“英才培训基地”。在这里工作的,几乎个个都有骄人的成绩,人人都有获奖、立功或提前晋职的经历,。在这里的年轻人,不必担心“论资排辈”,更用不着“学徒三年”,许多人一到实验室就能当主力、挑大梁、出成果。

2001年从二炮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这里的毕胜没有想到,他一进这个实验室就承担重要项目,并很快成为项目中某个课题的骨干。项目负责人吴耀武不但将自己积累的大量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而且手把手地帮助他分析需求、论证方案、设计框架,始终做他科研攻关的坚强后盾。第二年,项目顺利完成,配发到全军100多个单位,并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在报奖的时候,吴耀武却主动退让,把名字排在毕胜的后面。

像毕胜这样的“幸运事”,实验室其他年轻人也遇到过。郑伟新年仅32岁,就已独立完成科研课题6个,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嘉奖三次;刚满30岁的袁安心,毕业不到6年,已三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独当一面科研骨干。

成果报奖排名在许多科研单位都是件难做的工作,弄不好就会出现“报了奖,散了心”的结果。但在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有20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却从没有在排名问题上闹过意见。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主任李同敬说:我也会作难,也要去做工作,但做的却是让谁往前排的工作;因为每次报奖,大家都主动往后退,谁也不去争。

“遇到困难抢着上,面对名利相互让”,在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已经蔚然成风。正是这样一种风气,营造了能干大事业、能出大成果的和谐氛围。这个实验室被评为总后勤部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副主任吴耀武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