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是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的最南端有个徐闻县,徐闻县的最南端有个小渔村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这个名叫包宅的小村子有二百多户近千口人,几乎都是“包青天”包拯的后裔子孙。自包拯22代孙包文魁从合
“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小渔村变成了旅游村,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了,观念也越来越新了,就连四五十岁的妇女都开始学习普通话了……”包宅村副村长包声望说起家乡的变化,欣喜中带着自豪。
2003年,徐闻县委县政府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大张旗鼓地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万干齐回村”,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中大显身手。身为县人大副主任的包声宏、物价局局长包声燕、镇长包声优、旅游局副局长包声侠四名同族兄弟,早有造福家乡的强烈愿望,他们率先奔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热土,和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发展大计。包宅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氏文化源远流长,“明镜泉”古井充满神奇;解放海南岛时这里设有前线指挥部和作战训练基地;大面积的木麻黄林、椰林风光旖旎;迷人的青安湾岸长8公里,海滩沙白如银,海底平缓舒展。再也不能抱着金娃娃睡大觉了!创建渔家乐型生态旅游村首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包声宏等回乡干部带头每人捐款四五万元,广泛发动县直各单位和当地驻军以及100多位在外工作经商的包氏族人为家乡建设作贡献,徐闻县政府也鼎力相助,总共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了12条村内道路硬化,开发建设了海上天然浴场、龙图溪、渡琼作战指挥部遗址、包氏宗祠、白马庙、“明镜泉”古井、原始次生林等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修路的那些日日夜夜,回乡干部吃住在村,和乡亲们一起挥汗如雨。乡亲们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年轻人潜到深海中摸回一块块鹅卵石修筑“按摩路”。“渡海功臣”包家训、包家夏、包家偕等老人纷纷解囊相助。创建美好家园,把全村父老乡亲的心连在一起。
包宅村成为湛江市第一个生态旅游村。两年多来,村民户均旅游收入三四万元。
生态旅游村初具规模,回乡干部们并没有歇心,他们仍然三天两头地往村里跑,召开包氏文化研讨会,倡导文明经营,举办法律讲座,还捐款成立了奖学基金,每年评选10名品学兼优的包氏后人。这里崇文重教的风气越来越浓,每年都有五六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
漫步包宅街头,路面整洁,古树成荫。见到外地来客,无论长幼都习惯地颔首致意,热诚相迎。在包宅村南口,记者巧遇正在这里指导村民修建莲藕园的回乡干部。当记者称赞他们回报故土功德无量时,作为包拯第32代孙的包声宏笑着说:“有首歌唱道绿叶对根的情意,让我说,干部回乡工程是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