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医诊国宝,回春妙手谁克当

2006-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中华古籍保护系列报道之三

“目前,古籍修复的速度赶不上自然破损的速度。”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不足百人的修复队伍,面对一千万册待修古籍,这就是我国古籍修复领域所面对的严峻形势。而在这百位古籍修复人员中,40岁以下者不足六分之一,已经出现年龄断层。

如果说,人员匮乏对古籍修复的影响一望可知,那么,专业修复人才培养的教育缺失带来的危害,则不易为业外察觉,但更具破环力。

我国古籍修复可上溯至公元5世纪,当时只是将破损的书册用纸进行粘补或用麻线缝合,技法粗陋而质朴。唐代以后,古籍修复受书画装裱影响甚深。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和”,书画装裱手段的运用虽然令古籍修复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由于两者目的指向不同,也给古籍修复带来了不少在今天看来毁灭性的负面影响。比如,书画装裱以精美为上,为了防腐、防虫和保持纸面平整,书画装裱常向浆糊、纸张中加矾。但是,矾会加剧纸张酸化,大大缩短纸张的寿命。据推测,唐代诸多绘画作品湮灭不传的重要原因,或许就和装裱加矾有关。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国内部分古籍修复仍然在使用加矾的做法。又如,古籍修复经常采用字画装裱中托裱的办法,以使修复后的古籍更加美观,然而,专家指出,装帧形式本身就是古籍的价值之一,不到万不得已不宜擅动……

目前,国内专业古籍修复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1989年,文化部曾在国家图书馆开办过为期半年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当年的30多位学员如今已成为全国古籍修复工作的骨干。此后,类似的培训再也没有举办过。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中,尚无古籍修复专业,只是从2001年起,当时南京莫愁中等职业学校(现江苏联合科技学院莫愁分校)等个别专科学校才设立了图书文献修复专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文献修复人员就已经从“手工艺人”向“专业科学研究人员”转变。而在我国,本应集科学知识、文献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于一体的古籍修复,如今仍被不少人理解为不过是“修书匠”而已。这样的认识,导致我国古籍修复理念严重滞后、修复水平总处在“吃老本”的状态而徘徊不前。

在意大利,共有6家国立古籍修复培训机构和99个修复实验室,古籍修复人员至少要经过两年1700个课时的学习――其中包括800个课时理论学习和900个课时实验室实践操作――方能取得修复资格。我国文献修复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虽然在2004年7月27日起便已试行,但由于相关培训计划尚未准备充分,资格认定实际上并未展开。

古人说,“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目前,很多古籍收藏机构都有意对馆藏古籍进行修复,但缺乏对古籍修复的基本认识,在专业机构修复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未经专家论证,便将古籍交予那些根本不具备修复能力的非专业“技师”之手。这样的“修复”,无疑将古籍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给人看病,需要医生资格;古籍修复,是给书看病,难道什么人都可以乱来吗?”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张平说。

只有真正的回春妙手,才当得起医诊国宝的担子。

“古籍是文物吗?”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在日常,古籍的文物性往往被人忽视。或许,只有从文物的角度“认识”古籍的价值,有关古籍使用、保护、修复的问题才会看得更加清楚。本系列报道之四――《“重识”古籍,莫道书乃寻常物》将关注公众对古籍文物性的认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