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亲爱的“苦”

2006-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大卫 我有话说

吃苦是一种美德,好像一个人没吃过苦,就不曾来到世上一样。平时不说挣钱,而说苦钱――“苦”在这儿作为了一个动词,而在往常它却穿着名词的马甲。小时候,老师一直培养我们要有吃苦精神,“苦不苦想想红

军两万五”,虽然参照物的嬗变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但更说明苦这杯酒(哦,苦酒)有了更稠的浓度。

古来励志的故事很多,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卧薪尝胆,我们好像一直是过苦日子,这苦,越吃越光荣,不吃苦就成不了大气候,不吃苦,便不能成功――不成功,便成仁。一代又一代,更是被这样的一副对联牵着鼻子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苦,仿佛青年突击队队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苦力,苦难,苦恼,苦胆,苦心,苦行,苦雨,苦衷,苦境,苦刑,苦口,苦楚,苦功,苦笑,苦差,苦肉记……更有苦瓜,苦果,苦丁茶……吃苦,辛苦,痛苦,艰苦,艰难困苦……反正,苦这家伙极富煽动性,只要群发一条短信,七姑八姨呼啦啦地蜂拥而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格言,仿佛房屋中介,不论出租还是求租,都可以包办一切。不知多少人,在它的鼓动下,把夜念白,把星光捂黑。我总感觉说这话的人,脑子有问题,这哪是教人上进,分明是变态地怂恿你去自虐。另外,这话的高明还在于像一种安慰剂,是另一种意义的阿Q。其实,细品就会发现,它是一张开错了的空头支票,用虚拟的成功来鼓动你苦海泛舟并且逼着你乐此不疲,或许,把它说成兴奋剂更合适。

在我看来,吃苦与成功,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砖头都有机会构筑长城的,虽然所有的砖在此前,都经过了刻苦的摔打、痛苦的切割、艰苦的烘烤。再说了,成为“人上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人生观,让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登山,他有可能上去,而对于一个有心脏病的人,这种鼓励则有可能是催命剂。我觉得不妨说苦是一个砂轮,如果你是一块好钢,会被它磨得越来越锋利;如果你是一块铁,或者一块木头,则有可能被它搞得形销体陨。

吃苦耐劳是成功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必然条件,如果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那这“人上人”也定是一副苦瓜脸,倘如此,倒不如给那些准备大苦特苦的人,一人发一吨黄莲。说到吃苦,还不能不提到孩子,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学这个学那个,仿佛不学小提琴就会少一个帕格尼尼,不习钢琴就会埋没一个肖邦。《我的财富在澳洲》里有一句话:“吃不着苦的苦比吃得着苦的苦还要苦。”他是说有苦可吃还是幸运的,这真是以苦为乐了。

吃苦,其实也需要技巧,会吃苦,能吃苦再加上聪明、机遇,才是可以成功的(原谅我把“人上人”当做成功的标志)。比如勾践,如果光在那儿尝胆肯定是不行的,他至少懂得把西施派到吴国,倘若没有这个美人计,怕是把越国的苦胆都吃完,勾践也拿不下夫差。苦,其实也像公共楼道的面积,是可以公摊的,古人云: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假设吃得苦中苦,都可以成为“人上人”,那么,所有人都能成为“人上人”,问题又来了,没有了“人下人”,又何来“人上人”呢?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而没有标准,就可能无限地恶性竞争下去,苦永远都是吃不完的,正所谓苦海无边。

说来说去,我不反对吃苦,但我反对吃苦至上论者,更反对只要吃苦就能成功论者。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好比水仙与仙人掌,得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对前者来说,水多是好事,对后者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