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许多市场上的名牌产品一样,一个大学的品牌价值的形成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的结果。可以说,大学的校名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资产,其价值是不可估量,更是用
近年来,受急功近利和相互攀比心理的影响,不少高等院校把原来使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校名改掉,换上比较时髦、好听的新校名,使学校原有的品牌失去应有的价值,造成无法估量的教育资源损失。有的大学十年内就曾经两次或者三次改换校名,造成了校名的混乱,以至于考生在报考时,不知如何填报该校的志愿。如四川某大学,先是改为某某联合大学,不少考生一看便以为是民办大学,没有人愿意报考,结果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无奈之下,这所大学不得不把原来的校名改回来,可谓劳民伤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
还有的大学,不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在更换学校名字上绞尽脑汁,这反映了他们的浮躁和虚荣心态。试想,如果校名时髦了,但是教学质量上不去,那样反而会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同时有的学校由于名字改得不伦不类,知名度反而下降了。
大学频繁改名,也反映了大学对提高办学质量,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有的大学领导认为,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引进不来,完全归结于学校的名字不好听,不够时髦。而对大学教学的管理,对大学的教学质量等内部自身问题,则没有认真去总结和反思。以为只要把名字换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大学频繁改名还会造成许多负面效应。有些校友对改名后的母校不予认可,有的改名后的大学请原来的校友参加校庆纪念或者学术活动,本来很愿意参加的校友也不愿意来了。他们理由也很简单,改名后的学校与原来自己读书时的母校,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学校了。学校对此也十分尴尬。
在国外,许多学校非常珍惜学校的品牌,不少大学的校名一直沿用了几百年,也从来没有改过。如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795年创立,学校规模很小,每年只招生200人,但该校却培养出了大批包括法国总统在内的许多社会精英,还培养出了1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被人们誉为盛产精英的“袖珍”学校。但是此所学校至今仍然行不更名,没有追逐时髦和时尚,把它改为法国理工大学或法国科技大学那样似乎更好听的名字。
大学的校名就如同一个人的名字,只是一个文字符号,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没有特殊原因,不应随意改动。笔者认为,为了规范大学的名字,维护学校的信誉,珍惜学校校名的品牌资源,国家应该对大学校名的命名予以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改名热降温,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随意更换校名的行为,维护办学的秩序和学校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