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从高度概括的模型转向分散的微观研究。一方面,一些新生代的发展经济学家运用现代分析工具重新论证早期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试图在新的理论模型中做出微观层面的新解释。他们关注的问题集中在结构主义所强调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上,如行为刚性、技术刚性、制度刚性和结构刚性。早期发展理论一般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的各种“刚性”看成是不言自明的,缺乏深入的微观分析。当代发展经济学家则倾向于把社会经济系统看成一种复杂的演化系统,并引入互补性、外部效应、规模经济、多重均衡、协调失灵等概念去解释经济刚性。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家们深入分析影响发展的微观机制,使发展经济学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方面研究集中在四方面:具体剖析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特别关注“新市场失灵”;分析制度安排的微观基础;为打通增长与发展的逻辑通道构筑微观机制。
对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我们可形成两个初步判断。其一,理论研究的微观化使不同分析思路呈收敛态势,彼此间的界线因此变得模糊不清了:研究问题相近,即关注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相同,基本都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如博弈论、协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研究方式相似,即从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入手,从微观机制分析入手,构建解释发展问题的基本模型。其二,能充任学科范式的微观基础尚未真正建构,各理论间仍缺乏统一的逻辑联系。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各不相同,理论分析自成体系、互不关联。从整体看,发展经济学至今也未完全摆脱阿德尔曼批评的“寻找不发达的单一原因,寻求单一的解决办法”这种研究模式,仍处于缺乏微观理论基础的“无根”状态,仍是应用主流经济学分析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理论“大拼盘”。
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它是由众说纷纭的“前科学”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而真正成为“常规科学”的过程。当然,要在共同的微观基础上建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使理论研究真正收敛在一个公认的学科范式上,发展经济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