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认为,自然灾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挑战,特别是本世纪相继发生特大海啸、飓风灾害,进一步引起了各国政府对灾害问题的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
著名学者陈高华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的灾害史研究应该扩大视野,以往更多地注重汉族农业区灾害研究,往往忽视游牧民族地区灾害研究。14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蒙古族大迁徙,以至使世界历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扩大视野,拓宽研究范围,对深化灾害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报理论部负责人李向军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研究不仅极具学术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有必要运用现代灾害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减轻灾荒危害,完善社会救助,加快经济恢复的角度,通过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对有关问题继续开展深入系统的考察,力求得出能够反映特征、把握规律并能启发今人的深层次认识。
中国社科院“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赫治清就该课题意义、立项经过作了介绍。他说,这个课题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领域,我们要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力求把这一重大研究课题做好。
与会者发言踊跃,内容涉及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宏观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火灾和防火措施、“天人合一”论与汉代应灾模式、魏晋南北朝疫灾地理研究、唐前期五代辽金时期自然灾害与救灾减灾对策、北宋黄河决溢与治理、元代的常平仓和义仓、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问题、明清鄂西北山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清代灾荒与农业、顺治道光年间潮灾与赈济蠲免、自然灾害对科举制度的影响等。还有学者指出,在研究灾害问题时,应注意灾害心理研究,在特定情况下,对灾害的恐惧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比灾害本身带来的后果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