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找准高新技术产业重镇的着力点

2006-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胡其峰 我有话说

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镇,是中国人才最为密集、知识最为聚集、创新能力最为强劲的区域之一,同时拥有我国最优秀的民族企业和品牌,拥有我国最有希望建成世界一流园区的科技园区。

在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海淀

区委、区政府近日提出: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的引领者角色,到2010年,基本建成围绕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到2020年,创新型海淀的优势地位要更加显著,区域创新体系发达完善,基本建成面向全球的知识中心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源于原始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群,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内主要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要进入国际前沿,占据显著的市场份额。

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海淀的目标,他们推出了扶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培植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等举措。为何这些举措会成为创新的着力点,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着力点一:扶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这4大发明我们如数家珍,古老的长城、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但当今的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况: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A380空客;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这巨大的对比,让海淀人深深认识到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行动方案中,“扶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注定成为其中浓重的一笔。说海淀是北京乃至全国创新的引领者,此话一点不为过。几个数字就可见一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至今共有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就有6位工作、生活在海淀区;4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一大批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占全国1/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近一半的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占全国4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海淀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占北京市的60%,占全国的1/3,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全市和全国前列。作为首都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文化最繁荣、教育最现代、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上述独特的优势为海淀区“扶持重大自主创新”准备了殷实的“家底”。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海淀区已成为我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诞生地之一,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自主创新成果。以“方舟”、“北大众志”、“龙芯”为代表的中国芯,初步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中星微公司“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自产业化以来,已占领世界同类市场的60%,成为第一颗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并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兴公司非典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成为世界首例通过临床试验的非典疫苗。此外,园区企业在数字音视频技术(AVS)、第三代移动通讯(3G)、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重大技术领域也都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谈到扶持重大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军认为,重大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许多产业的重大创新对于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许多创新和产业集群正是围绕这些重大创新产生的。此外,通过重大自主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国外技术向国内的溢出和转化。

于军表示,在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进程中,一方面将加大对现有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孵化力度,另一方面还要为新的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提供适宜的政策支持,形成从建立良好的创新土壤到孕育新的重大创新的良性循环。海淀区将针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分别制定不同的专项规划。

着力点二: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今年3月在京举行的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力量。《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创新体系”专题组常务副组长孔德涌指出,无论任何科技创新,如果不经过企业运作,是不可能转化成规模产业的,不可能从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更不可能完成从投入转变成新的知识和技术,再从知识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这一价值循环。

谈到上述问题,于军向记者表示,创新型企业也是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决定力量。目前海淀区企业的创新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海淀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第二、企业的外部没有建立起活跃的资本融资机制;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机制和工具;创业投资体系不完善;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第三,没有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于军介绍了未来在建设创新型海淀进程中,政府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主要举措:注重为企业的创新创造环境,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企业创新主体的成长,使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支持和组织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保证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决策、开发和收益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着力点三: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海淀区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的地位。但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并使其向企业转化,使得企业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就成为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关键之一。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大学创办高科技企业模式、政府推动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龙头的校企联合模式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等,但这些模式多数停留在合作的较低层面上,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虽强、但各个主体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互动等问题。

于军介绍说,建设创新型海淀,必须构建新型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职责和功能定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功能应该定位于跟踪技术发展前沿,提供自主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源泉”,企业应该定位于技术源向市场的转化。提高海淀区现有的科技主体之间的合作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发挥主体地位。建立以产业发展为前提、以企业为先导和主体、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应体现在“市场引导、企业先导、学研指导、政府督导”的“四导”特色上。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海淀区的自主创新具有基础研究雄厚、新企业诞生活跃和人才来源丰富的“三有”特性。建立新型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之间关系,关键是把“三有”变成“三强”。实现“三强”的基本任务是要拓宽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渠道,增强对三者关系发展有效的激励制度安排。在人才流动、衍生公司发展、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小企业参与和技术成果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变革。

资料链接

阻碍我国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四大因素

一是研发投入总量远远不足。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954.4亿元,仅相当于福特、通用公司一年的研发经费;

二是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支持不够。2003年企业研发经费中只有4.93%来自于政府,政府研发经费大都投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三是企业偏好引进外国技术。2004年大中型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仅为技术引进费支出的19%,引进费用是买国内技术的5倍;

四是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打算,重引进,轻消化,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技术引进费与消化吸收费之比,尽管2004年翻了一番,达到了1:0.15,但是韩国是1:5,日本是1: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