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光明日报》报道说,不少文艺家对当前文艺评论的现状颇为忧虑――原本严肃的学术争鸣或者变为污秽不堪的“泼妇骂街”,或者沦为令人作呕的阿谀奉承,又或者变做赤裸裸的“红包批评”,凡此种种,无不显
有人将文艺批评比作“啄木鸟”,强调文艺批评的问题意识和论说风格上的锐利,这是文艺批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正常的文艺批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热情推介,帮助人们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对有缺点的作品,要秉笔直书,真诚帮助;对有错误的文艺观点,要敢于批评,以理服人。我们要向那些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坚持真理的评论家学习,树立文艺批评的正气。
就文艺创作与评论而言,评论者与创作者、评论者与评论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他们孜孜以求的应该是在理性和公正的环境中促进文艺的进步与繁荣。文艺家之间的讨论既不能为了一团和气而作“互相抚摸”,也不能意气用事而行“无情鞭挞”。文艺批评应该讲正气,本着真诚和负责的态度,按着学术探讨的规则,对作品本身发表见解。批评者可以归属不同的学术流派,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批评之时必须秉持一颗共求进步的公心,排斥一切偏狭的私心、私欲和私仇。唯有如此,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才可形成和谐共进的关系。
不讲正气,文艺批评就易于堕入极端。比如,缺乏正气的批评者就容易被商业利益所诱惑。于是,大肆拍马的吹捧之作,为人叫卖的“广告式批评”大行其道。还有的批评者虽不捧“臭脚”,却走入另一个极端――为泄一己之私愤,搞人身攻击,污言秽语满天飞,极尽人格羞辱之能事。也有一些所谓批评家不替人涂口红也不破口大骂,倒是一副学术探讨的样子,但就缺一份真诚,耽于哗众取宠,老是搬一些半生不熟的外来概念、术语,云遮雾绕,装作很高深的样子,到处吓唬人。显然,这些不良的倾向对文艺批评损害甚巨。
一部作品的好坏,批评家自然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最根本最有力的评价还是来自广大读者。所以,批评家应该明白自己的评论只是诸多解读中的一种,他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气,破除邪气。这需要学术探讨机制的完善,也需要批评家自身修养的提高。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讲正气、高水平的文艺批评队伍。有人建议文艺批评应像产品一样设立“市场准入”制度,以便剔除那些风气不正、道德败坏之人。这一猛药是否可行尚可存议,但痛下决心的态度还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