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研究不应“闭门造车”

2006-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国忠 我有话说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我国著名的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要求他的博士生都必须去“住垃圾场”;不仅如此,为了调研垃圾问题,王教授还亲自装扮成乞丐混入“丐帮”,并与“丐帮帮主”交上

了朋友。

教授要求自己的博士生“住垃圾场”,为了调研居然与“丐帮”为伍,这可能会让某些浑身洋溢着“贵族”气的专家学者嗤之以鼻。

在我国,学术研究通常是作为一种“高贵”的智力创作活动,不屑于出入田间地头的;学术研究者也通常是作为高高在上的“绅士”和“贵族”,为世人景仰,不屑于同下里巴人“同流合污”。

然而学术研究毕竟不是“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斋式”学术研究,也许能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出所谓的“鸿篇巨制”,能构建出一个理论上也许无懈可击的“学术系统",但是,这样的“鸿篇巨制”和“学术系统”究竟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为现实生活提供理论指导?这恐怕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

哲人云: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之所以是灰色的,是因为它脱离了实践的滋养,生活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人类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为实践服务,任何科学的理论始终离不开“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规律。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论系统,表面上再富丽堂皇,也终究逃脱不了土崩瓦解的命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如今,恰恰有很多毫无调查根据和实践基础的所谓“理论”面世:恰恰有很多未做调查研究的所谓专家学者侃侃而谈地“发言”。这种“理论”和“发言”,要么毫无实用价值,要么甚至会对实践产生误导,危害社会。王维平教授深入“丐帮”的行为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广大学术研究者作出了正确的示范,即,学术研究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学术研究者也只有放下架子,融入普通人群,才能取得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专家学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