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
南京师范大学在招生人数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强化培养部,加大对国家文科、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投入等。2003年南京师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04年在全国“挑战杯
在研究生教学中,南京师大初步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努力推动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的开展。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博士生人数比“九五”末增长了约2.5倍,硕士生增长了3倍多,在校研究生总数由2000年的1822人增长到7535人。2005年学校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创新计划项目的数量均居省属高校第一位。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留学生教育放在海外工作的优先地位,2000年学校的各类留学生总数为602名,到2005年已达到1400名,同时留学生培养工作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2004年该校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成为全国八大基地之一。
创新科研体系反哺社会
“十五”期间南京师大着力在体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加强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在江苏省属高校中稳居第一。“十五”期间,学校人文社会科研优势进一步提高,共承担各类项目72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3项,重点项目49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2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8项。“十五”期间,新批的各级各类项目经费189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358万元。
与此同时,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中,理工类学科的研究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十五”期间学校自然科学研究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957项,自然科学科研经费13876.61万元。2001年以来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一万多篇,其中在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被SCI收录的论文1050篇,比“九五”期间增长209%。
“十五”“211工程”期间,南京师大努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学校五年内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分别达233项和84项;提供各项科技服务签订合同8803万元,比“九五”增长8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学学科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美国合作培养刑事司法硕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数字江苏、数字城市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生命科学学科关于水产经济动物特别是中华绒螯蟹的病害、种质资源和饵料研究,直接服务于江苏省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推进公共服务完善办学条件
南京师大同样十分重视加强硬件环境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完善的办学条件。在设计“十五”“211工程”项目时,南京师大强调以服务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校园网络与数字化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以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近年来,南京师大逐步构建了一个交换性能优越、结构稳定、覆盖广泛的网络硬件平台。“数字图书馆”全面提高图书文献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为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资源保障。图书馆电子资源覆盖中文电子期刊1.9万种、外文期刊1.7万种,完成各种外文书刊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和部分特色文献资料的回溯建库,建成40多万种158万多册的书目数据。目前,南京师大本科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后台管理系统等一批应用软件的开发运用,为校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资源整合与调度平台Metal-ib/SFX以及其他数字图书馆门户软件的运用,实现了馆藏数字资源和馆际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和揭示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形成了江苏省专业测试服务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虚拟地理实验室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到2005年,南京师大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33046.11万元,增幅约为200%。
“十五”“211工程”建设推动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为南京师范大学实现第二个百年辉煌吹响了序曲,全体南京师大人正在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