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村老人的“孝子”

2006-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在贫困的山村,他率先闯出致富路;自己吃饱了饭,他开始帮扶饥寒难耐的乡亲;有了积蓄,他一分一分掏出来,修小学、建敬老院、铺路架桥。15年来,他先后收养45位无依无靠的老人,为22位老人养老送终。受到赡养的老人们夸他是“孝子”,村民们称他是“圣人”。

他就是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吴显才。

“我不能看着老人受冻挨饿”

20世纪70年代,吴显才的父母在穷困中相继离世。“我这一辈子只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在穷山沟里转。你一定要想办法过上好日子,带着大家都富起来。”弥留之际,当过川东游击队员的母亲叮嘱吴显才。

吴显才将母亲的话铭记在心。1980年,他借了些钱,利用农闲贩运山里的干果和药材。妻子黎中兰又开了个裁缝铺,顺带卖些百货。两口子精打细算,小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到1988年,吴显才家有了7000元的存款。

这一年冬天,吴显才在乌龙村天星社偶遇60多岁的张世秀。寒风中,老人身着破烂的单衣,在地上冻得缩成一团。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她自己的小屋,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灶上的铁锅锈迹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头只是一块砖。砖的中段已枕出明显的凹痕。一贯孝顺的吴显才顿时泪如泉涌。

吴显才决定办一家敬老院。他拿出1000元留作本钱,用另外6000元买下一家废弃酒厂,改成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一次便收养了16名无依无靠的孤寡、残疾老人。为了供养这些老人,吴显才每年要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15年来,他先后收养45名老人,为此花费45万元。

“我不能看着乡亲受难”

贫困户贺德才家的茅草房住了几十年,一遇刮风和雨雪,一家人就不敢入睡,只能挤在火塘边过夜。吴显才听说后,就把祖传的三间瓦房送给了贺家。贺德才一家搬进新居的第三天,一场大雪突然降临,压垮了破旧的茅草房。

大溪村贫困户陈兴琼的丈夫突然患病,急等钱用。陈兴琼只好将家里的魔芋种背去变卖。吴显才得知此事,赶到陈兴琼家,将芋种全部买下,又如数交还到陈兴琼的手中,让她先种着,来年再还。

乌龙乡的许多孩子也知道吴显才。1989年,他聘请教师,在自家办起了乌龙乡第一个幼儿园,来自贫困家庭的幼儿,幼儿园全部免费。中坪村的两所村小校舍破败不堪,吴显才又捐出1万元,带着乡亲们建起了新校舍。

“我不能看着村子穷下去”

2004年11月,吴显才当选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大坡村是当时全乡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村。全村1716人,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老百姓盼了十年之久的村公路,一直没有动工;281户群众饮水困难,21户“吊散户”一直没有用上电;30户村民还住着危房……

上任后,吴显才走遍全村464户。白天走访,晚上开会,鼓励大家改良品种。村民老陶习惯于种老品种玉米,吴显才就带着自己买的新品种玉米登门做工作。老陶不会做肥球,吴显才就手把手地教。现在老陶家4亩地全种上了新品种,再也不差粮食吃了。去年过年,老陶家杀了两头大肥猪,还给吴显才背来一只猪脚“谢师”。

如今,大豆、魔芋和杂粮代替了大坡村的“老三篇”红苕、洋芋和玉米,人均年收入一下提高了650元。吴显才又带头修起了40余公里的乡村公路,他还雄心勃勃地计划,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达到3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