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文明与东北亚历史研究 |
金初统治阶级为了适应女真族的发展及对外交流的便利,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生女真在建国前,文化落后,“无文字”,“无书契”,“不知岁月晦朔”,“其民皆不知纪年,问之,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因此,在军事活动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受到很大限制。金朝建立后,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大臣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完颜希尹“依仿汉字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于1119年(天辅三年)8月,成功创制女真文字,被称为“女真大字”,在女真境内颁行。1138年(天眷元年),金熙宗又仿契丹文和汉字偏旁,制成女真小字。从此,女真族有了自己官方通用的文字。
金源内地,文学人才辈出。据《金史・完颜勖传》载,早在金太宗时,被国人称为秀才的完颜勖“撰写《女真郡望姓氏谱》及他文甚众”,更“能以契丹字为诗文,凡游宴有可言者,辄作诗以见意”,可惜作品无存。在金源内地成长的四位帝王,自幼受汉文化的影响,倾慕华风,学而不厌,而最具文学才赋的是第四代帝王海陵王完颜亮。完颜亮不仅是一位心怀大志、有所作为的帝王,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有造诣的诗人。据刘祁《归潜志》载,完颜亮文采独树一帜,其诗词可和汉人文豪相媲美。1159年(正隆四年)12月,完颜亮派使团赴南宋都城杭州,随访的画工绘了杭州《临江美山图》献给海陵王。他在图上挥毫题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以海陵王为代表的金源内地女真帝王的作品,具有北方民族粗犷豪放、雄健质朴的风格,正如清代词评家况周颐所谓:“金源佳词近刚方”,“金词清劲能树骨”,金词在南宋广为流传,对南宋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源内地的雕刻艺术也达到一定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当属举世闻名的亚沟石刻图像。亚沟石刻图像位于阿城市亚沟乡石人山南麓的崖壁上,图像共两幅,一男一女,似夫妻并坐。左面的男像,面向西南而坐,一副武士打扮:头戴战盔,身着圆领紧身短衣,肩围披风,足蹬筒靴,左手扶靴,右手握剑,威武雄壮,表现了典型的女真人形象。右面的女像,是一贵妇人形象:头戴帽,身着直领左衽长袖衣,双手合于胸前,盘腿端坐,面容温和慈祥。亚沟石刻继承唐代的艺术风格,图像采用浅刻法,线条遒劲有力,人像各部比例适当,形象生动逼真,展现出女真人健美勇武的风姿。
女真人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金朝建立后,由于受中原汉人和邻族契丹人的影响,很快又接受了佛教和道教。据《三朝北盟会编》载,金代“奉佛尤谨”。金初在金源内地建造了许多佛寺,使得金源内地不仅是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佛教中心。金代皇帝十分重视佛教,金太宗即位当年,“上京庆元寺僧献佛骨”。金太宗亲自皈依,每岁设立斋会,举行“饭僧”活动,参加者达万人。当时金源内地有很多人信奉佛教,《大金国志》载,“浮图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惟禅多而律少。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号大师大德,并赐絮衣”,上京城内有很多位至“国师”的名僧。金源内地还发现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遗物。1908年发现于上京会宁府故址的宝严大师塔铭志,是在黑龙江发现的金代一通有关佛教的重要碑刻,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六角六面形,六面所刻汉字共643字,记述了宝严大师生平、活动及弟子对他的颂扬等内容;从塔铭志可知,宝严大师姓于,辽朝末年生于临潢府,11岁出家当和尚,金初来到上京会宁府,入兴圆寺以“讲律沙门觉宗为师”。1141年(皇统元年),“受具大戒”,日夜习诵《法华经》,其后习《华严经》,并以“讲妙解深极于宗矣”而在信徒中获得声望,收门徒300余人,成为上京佛教界颇有影响的名僧。宝严大师塔铭志虽然主要记述他个人的生平事迹,但从中能够折射出佛教在金源内地流行的盛况。
金源内地道教也很盛行,并具有北方特点。《大金国志・道教》载:“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设道职于帅府置司,正曰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精专者授之。以三年为任,任满则抉别人。其后熙宗又置道阶凡六等,有侍宸、授经之类。诸大贵人奉一斋施,动获千缗,道教之传有自来矣。”发现于黑龙江省阿城松峰山太虚洞即金代的“金源乳峰古洞”的曹道士碑,立于1199年(承安四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乡官门人为金上京太虚洞道士曹道清所立。从碑文可知,曹道士原名曹道清,金世宗时“茧足千里”来到金源乳峰古洞修道,前后共20余年,后在此羽化。该碑还详细记载了曹道士在金源内地传教的情况,是研究金源内地道教的珍贵实物资料。
女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建国前女真族的音乐舞蹈古朴、粗犷,舞姿多为狩猎生活的反映,如刺虎、搏熊等;乐器种类少,仅有鼓和笛。建国后,在对宋战争中,掳掠了大量的中原乐器。《金史・乐志》载:“初,太宗取汴,得宋之仪章钟磬乐,挈之以归”。在金源内地曾出土一件刻有“上京都僧录官”字款的“大晟编钟”,是宋徽宗仿商周乐器铸造的大晟乐里的乐器,它是金人攻破北宋都城汴梁的战利品。出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的金代舞乐浮雕石幢,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金源内地的音乐和舞蹈。石幢上面刻有姿态不同的八个人物浮雕,其中一人手舞足蹈,其他七人手持笙、箫、鼓等不同乐器,这些均为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