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奥运涵盖的领域之广绝不是探讨人文、人本、文化乃至城市规划所能包容的。而涉及面最为广阔的是人文奥运与市民的密切联系。
既然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既然为了奥运会投入了那么多的金钱和智慧,我们理应让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和各方人士亲眼看见、亲身体验到北京和中国的美好,城市景观如
北京做为中华民族的首都和文化古都,其市民的素质在中国是一流的。北京人懂政治,热情高,对国家和民族有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北京经历了太多的朝代兴亡、历史变迁,抛开100多年来在这块土地发生的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学潮、开国大典、四五运动这些震惊世界的政治事件,就是举办体育赛事,中国也没有一个城市能与它比肩: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10月),第一次足球世界杯外围赛(1957年6月第6届世界杯),第一次世界性比赛(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第一次亚运会(1990年10月第10届亚运会)……更不要说中国人将举办的第一次奥运会。太多的经历,也造成了北京人从容不迫的心态,他们遇事不慌,井井有条,古道热肠,在不事声张中默默耕耘。
在社会转型期中,市场成了城市生活的轴心与杠杆,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势头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的、道德的、人伦的――渗透、扩展与深入。在这股强大的冲击波下,习惯了四平八稳过日子、固守着传统价值尺度的北京人一度产生了心理失衡,人们常常拿广州的崛起、深圳的速度、上海的气势来对比皇城根下有些保守的北京。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科学的底蕴终归不会使它沉沦,北京以它独有的大气和自信,依然站在中国城市的前列,一批新的北京人被催生了,各地的精英纷纷涌向这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北京举办了无数重要会议、会展、演出和竞技体育比赛,人们给予最多的评价是:“到底是中国的首都!”
但是北京人也有其劣根性,“八旗子弟”这个代号总时不时扣在北京人的头上,“大事干不来,小事不爱干”也常常用来讽刺北京人。从准备奥运会到开完奥运会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北京人应该有耐心、细心和责任感。为了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有些小毛病在奥运这个特定环境下就是大毛病,比如北京人和国人的随地吐痰,就使许多外国人惊讶甚至厌恶。小事情也可以印证出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北京街上的吐痰乃至随地扔烟头、废纸和嚼过的口香糖,已严重损害了北京的声誉。曾有一年,天安门广场为了清理口香糖,用多位环卫工人、花费百万元才清理干净,这当然不单单是北京人所为,这种小事其实是很可怕的。还有北京人的“加塞儿”,买东西、买票、坐公共汽车,都是能“加”就“加”,这反映出一些北京人尚缺少一种“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的淡漠,表现在既可以在马路上违章开车、也可以不在人行横道自由穿行马路,还可以骑车闯红灯。一位外国记者看到北京交通拥堵,感到最大的症结是人和人之间缺少规则和互相理解。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卫生习惯,如夏天光膀子被称为“膀爷”的人旁若无人地在公共场合游荡,一些不洁食品上摊、上市无人过问等。还有一些不良习惯是多年来相对贫困以及对现代文明教育的缺失所积留下来的。比如:在一起吃饭喝酒喧哗不断,碰杯越响越显得亲近,但是在西餐中,并不要求大家都站起来碰杯,因为多次站起来走动并不方便;西方人与邻座的和同桌的人碰杯,但同远一些的只是举杯点头示意,因为这样简洁安静。北京的劝酒在全国不算突出,但拿到国际场合绝对算是很出格的,那种人不“干”完决不罢休的举动也应属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此外还有体育场里的不文明行为,这些都将损害北京的声誉。
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之一是人文奥运,而要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每一位北京市民都肩负着并不轻松的神圣使命!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