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看,易学逻辑以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抽象的符号以及由这些抽象的符号所组成的具有半形式化的自然系统性的推理理论,以及作为中国古代各门科学普遍遵循的方法而具有的逻辑方法论的性质,在中国
《易学逻辑研究》分上、中、下篇三大部分,共八章33万字。作者在上篇“逻辑史的回眸与易学逻辑”的两章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和笔墨,来追溯和回顾近现代中国逻辑发展的思维进程。中篇“易学逻辑推理研究”中(两章)则重点阐发和分析了易学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及其相关逻辑理论,指出易学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特别是作者采取《周易》系统中一套符号体系,运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将《周易》系统用形式化表示,建构了“易学逻辑的母系统”,并基于这个母系统和《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运六气”理论系统,构建了“易学逻辑的子系统”,总结归纳了母系统公理10条、定理26条,子系统公理12条、定理23条,提出用“阴阳五行赋值法”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法”加以有效验证的原则;下篇“易学逻辑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四章)则着重阐释和探讨了易学逻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具体说来,就是阐明易学推类与名辩学的关系,通过对《周易》上下经共六十四卦义理内涵的爬梳和诠释,对“医易学”体系的完整分析,对古代历法建立原则和天文学上的某些推算方法的阐明,论说易学推类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指出易学推类逻辑在方法上对传统医学、古代天文学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新颖,重在对《周易》文本思想内涵的诠释与逻辑体系的建构。作者以不同的民族文化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必有不同的逻辑作为基本出发点,采取逻辑与文化交叉研究视角,特别是秉承和发挥其恩师崔清田先生关于“历史的分析与文化的诠释”、兼顾逻辑研究上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求同与求异”的研究方法,又依据易学逻辑本身的特点,采用数理逻辑中的公理方法构造了易学逻辑的形式系统,从而可以发现易学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某些对应关系和共同性。正是由于作者着重研究方法,才使得本书在内容上多有突破和建构。
易学逻辑研究是一个复杂艰深的课题。本书作者所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而又颇具开创性的,但其中不可避免地有值得商榷之处,在对易学逻辑形式系统、推类的性质、易学逻辑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