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理论创新要满足三个条件

2006-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海兵 我有话说

顾海兵:1959年生,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1984年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赵弘研究员针对笔者“不应夸大总部经济”的观点,提出“总部经济是经济理论的创新”。笔者当然希望这一论点能够成立,因为中国太缺乏创新了。

但从科学范式看,任何理论创新都至少要满足这样三个条件:明确的立论,科学的论证,时间的检验。

而从明确的立论看,总部经济不是一个明确的经济学名词,它是媒体对大公司总部在某个城市聚集现象的新闻式描述。类似的我们经常看到,如果某地奶牛多了,媒体就会说这是奶牛经济;某地洗车多了,媒体就会说这是洗车经济,等等。从经济学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奶牛(产)业、洗车(产)业。不宜把经济一词泛化使用。

从经济学上看,可以有企业经济、企业的经济学等概念,但不可以造出企业总经办经济、企业总经办的经济学、企业司令部的经济学等这样的概念;可以有水经济、水经济学等概念,但没必要造出水桶经济、水桶经济学这样的概念;可以有商业经济,但没有必要造出店铺经济这样的概念。

从科学的论证看,总部经济是个没有内容或只有重复性内容的外壳,是不需要论证、不可能论证、也是看不到学术内涵的概念。

1.所谓传统经济理论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而总部经济理论把企业深化为“总部”与“生产制造”两大功能组织为研究对象,这一判断难以成立。

首先,“总部”与“生产制造”不是并列关系,“总部”只能与分部并列,“生产制造”与研发设计并列。其次,传统经济理论的传统是什么范围,是19世纪还是20世纪?笔者以为,经济理论对聚集经济或经济聚集的研究至少有五十年的历史。没有总部经济这个概念不等于没有研究此类问题。比如,江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芸在其2002年出版的专著《都市经济与都市发展》中指出:“20世纪人类社会变迁最为显著的景观特征是全球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的现代化。20世纪后期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迈开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而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或所谓实质性内涵就是城市产业的不断聚集与更新升级。”她还指出作为现代都市主要产业的商务办公的空间特征之一是“依托大城市、区域中心,现代通讯、交通发展使之走向分散”。18年前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就专门列有聚集经济辞条。有趣的是该辞条不仅说了聚集的经济性,也说了过度聚集的不经济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483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聚集经济都比所谓的总部经济深刻。

再次,把作为细胞的企业分割为总部与生产基地并进一步提出总部经济(与基地经济)不仅不是深化了经济学理论,反而可能会肢解企业经济理论。有了企业经济这个学术概念,再去人为地提出企业的总部经济,其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因为企业首先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研究原本就包含对各个部分的研究,脱离系统而只对作为部分的总部做孤立研究是不合系统论的,把它说成是深化更是令人费解。清华大学魏宏森教授在十几年前出版的《系统论》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系统的组织性与复杂性,……都极大地增加了。……这就注定科学技术研究要进一步突破以往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框架,由追求基元性向深究组织性挺进,……于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理论和技术就应运而生并大步前进了。”

2.数千年来,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经济活动,只要有一定规模,就一定会分散,分散的距离完全是由比较优势决定。大企业的总部与车间是分散的,公司加农户也是分散的。这不是什么新东西。也许最早的总部是军事概念,司令部与作战部队决不可在一起,否则风险太大。但没有必要造一个“总部军事”的新词。3.所谓总部经济理论为统筹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思路是没有实证的,笔者观察的大量事实却是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近些年来,追求短期政绩的(中心)城市政府借用大城市化、总部经济等观点,“竭力”推动经济的聚集(常常表现为房地产开发)。如此,拥有所谓总部经济优势的大城市经济增速奇高,拉大了地区差距。

4.美国人把公司总部留在美国决不是依据什么总部经济理论,而是经济的政治学原理,是国家经济安全,美国人把公司总部设在小地方恰恰是出于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考虑。

从时间的检验看,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检验。

笔者建议,与其说总部经济,不如直接说企业总部;与其说总部经济是经济理论创新,不如说用经济理论去探讨企业总部的聚集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