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访荒村捉“鲜鱼”
本报宁夏记者站站长、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庄电一
“凡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报道,都是深入一线采访、调研
1998年,我在宁夏盐池县采访时,听说有一个村庄为躲避风沙而搬家的事,就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当地同志告诉我,那个黎明村离县城有70多公里呢!我说,不到现场怎么能写出现场感呢?不管多远我都要去。由于去了现场,我写起来格外顺手。《被风沙逼得四分五散的村庄》一见报,立即引起各界的关注。当时,四五十户的黎明村分成了四处,留在原地的还有两户。
这两户人家后来怎样了?我带着心中的牵挂,在2000年对黎明村进行了二访。这次去时,留在原地的只有一户了。虽然未能见到这一户的主人,但我采访了几个搬迁户,写出了深层报道《是谁毁了我们的家园》。稿件刊登后,不断有人问我:那户人家还在吗?这又促成我在2002年对黎明村进行了三访。这次采访,我写出了更深层次的报道:《人类的退路在哪里?》。
事隔四年,我听说由于封山禁牧、制止乱采滥挖黎明村沙化实现了逆转,又于十几天前四访黎明村,并于“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当天在本报《观察》版发出长篇报道。四访一个小荒村,每次都没有空手而归,每次捕捉的都是“鲜鱼”,有的篇目还获了奖,让我感到欣慰。最令我高兴的是,黎明村里不少人都记住了我,其中35岁的王新富一见面就说出了我写的报道。冯纪沟乡党委副书记金明科对我说,你的报道对环保是有作用的,黎明村的变化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评价更令我兴奋呢?追求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是我从业20多年不变的信念。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幸福、许多快乐,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今后,我还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用心灵书写
本报青年记者付小悦
“让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倒的精神高地。”面对新闻同行《倡议书》中的这句话,我感慨万千。作为一位文化记者,感谢我的职业让我有机会走近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心灵,触摸它们、记录它们,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难以忘记,两个月前刚刚故去的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面对他“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自律,面对他夹在学生论文中的密密麻麻的小纸条,面对他对生活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常常感到一种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来源于某件具体的事,而是来源于那种浑然天成的人格魅力。这时,甚至会有笔力不逮,觉得任何语句都不能完全还原孟教授的困惑。如今,孟教授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作为一个曾在他的有生之年与他擦肩而过的记者,我永远记得他。
难以忘记,在贵州山村里“跪教”36年的陆永康老师。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个黄昏,那双用木板、篮球皮、废旧轮胎、铁丝自制的重达两公斤的“鞋子”,他那残疾的身体,简陋的住屋,幸福的家庭,满校园奔跑的欢快的孩子……这些最为直观的印象与强烈的对比给了我最初的震撼。他说:“我如果不能教书,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如今,陆老师还在那个偏远的山村教书,但作为一个曾被他感动的记者,我永远记得他。
……
“要做好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做好一个人。”《倡议书》中如是说。的确如此。惟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个人准则并引领新闻价值取向,才能用心体察你面前的采访对象,捕捉到每一次感动、每一个领悟。
保持新闻事业创新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要闻版编辑张淼
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无疑承担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光明日报要闻版的一名年轻编辑,通过此次“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深体会到,我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闻价值取向,大力弘扬新时期的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客观规律,为党和人民为伟大的新时代引吭高歌,努力保持党的新闻事业创新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虽然不能像记者一样可以到新闻发生的最前方去,就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夜班编辑工作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魅力。对于我来说,工作就意味着夜班,夜班就意味着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的不知几点,时时刻刻都要保持战斗状态。今天的头条用什么,报眼放什么……在整个编辑、组版过程中,又要不断关注有没有最新的稿件,要时刻准备着必要的调整。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报纸的第一版就是一件易碎的艺术品。每天都在制作这样一件艺术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对党的热爱,让我每天凌晨下班走在夜幕中,仍然憧憬着第二天工作的开始。
作为光明日报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闻价值观,同时更应身体力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和楷模。
做一个精神富有的新闻人
本报广西记者站站长刘昆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在新闻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在新的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价值取向,弘扬一种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于自身的成长,对于自己肩负的使命,是何等重要。《倡议书》提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闻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在新闻实践中,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我们的精神高地”,促人警醒,催人上进。
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到新闻事业中,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我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先是做好人,做公道正派的人,在此基础上,将灵魂的净化和职业精神的塑造结合起来,做精神富有的新闻人。
精神的富有,让我们心生对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更深切的爱,从而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将党的意志与人民的心声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关注国计民生。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理当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关注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为之解疑释惑,为之鼓与呼。
精神的富有,让我们牢记责任,说真话,做实事,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新闻报道留下来就是历史,书写历史必须要做到真实;要把积极健康的东西告诉人们,引导人们向前看,引导社会朝真、善、美方向发展。肩负如此责任,我们如何能媚钱、媚权、媚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虚假报道和低俗之风?
精神的富有,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行万里路的脚劲和韧劲,去采撷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并以最好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