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主创新的时代典范

2006-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夏文斌 我有话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王选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王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构成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创新之路:中国

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王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出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取得了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王选看来,要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他提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与国外合资引进技术,占领国内市场,也就是以市场换技术;第二种是引进技术,依靠良好的管理、高品质和低成本生产,然后出口海外;第三种是依靠自己的创新技术,把性能优异的中国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王选认为,日本、韩国的一些名牌公司当年很弱小,在采取第一种方式后转入第二种、第三种方式,慢慢地不再依赖外国技术,形成引“狼”入室、与“狼”共舞和把“狼”赶走的局面。我国有些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控股,丢掉了自己的品牌,失去了进一步技术开发的权力,也造成引“狼”入室,与“狼”共舞和被“狼”吃掉的结局。他强调,我们不赞成都把“狼”赶走,因为国际合作中应该双方得利、共同发展,但被“狼”吃掉是可悲的,不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王选在几十年的创新实践中,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理念:“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顶天”和“立地”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此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正反馈”。

自主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选择。从世界现代化的态势来看,一个国家占领了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就必然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之,一味靠技术引进,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指出:“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也明确指出:“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重大的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为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看,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上。

面对这一状况,如何才能通过科技自主创新,走出一条跨越式的现代化之路,王选提出了一些极富创新的思想。他认为:第一,要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学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是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一个创举,实践证明“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通过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第二,要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针对市场需要,大量吸收前人的好成果,分析自身的缺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实需要和已有技术的不足,是创新的源泉。这些观点启发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当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创新之门:为勤奋者而敞开

王选创造了科技创新的辉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王选多年来勤奋执著、顽强拼搏的结果。王选的科技创新历程,阐释了许多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第一,瞄准目标、执著追求。王选曾说:我从1976年到1993年这18年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段工作。我深深体会到,献身于科学技术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乐趣。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的过程中,有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有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创新是人类在认识、探索、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巨大飞跃,是超越人类习惯思维的一种精神质变。但创新体现着人的精神创造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没有对创新目标的孜孜以求,没有长期的超乎常规的奋力拼搏,是不可能取得创新成果的。王选是带着一种精神审美、一种与自然进行高端对话的态度和境界展开他的科学研究的,而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和境界,创新的硕果才能惠顾于他。

第二,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积累。现代科学越来越表现为交叉性、综合性,要在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科技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知识准备,做到触类旁通。王选上大学时选择了“冷门”计算数学专业,而正是这一选择为他日后从事计算机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王选1958年毕业后从事了三年计算机硬件的研制工作,1961年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正是这跨领域的研究实践,使他在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中提出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

第三,实践出真知。科学研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结合,只有重视实践,既动脑又动手,才能使研究成果不断完善。王选说,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因为,开头人们总会对新思想提出怀疑,而只有发明者本人才会不遗余力,承受一切艰难困苦,百折不回地予以实现。王选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了调试方便,干脆住进了实验室,晚上就睡在办公桌上。由于调试的需要,王选经常连续工作,最紧张的时候40个小时不睡觉。正是这种创业精神,成就了王选,也成就了中国计算机事业。

创新文化:永远的启迪

王选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推进了民族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地倡导一种创新文化理念。这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自主创新之路,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第一,独创,是创新的生命。王选讲:我很欣赏索尼公司名誉董事长井深大的一句话:“独创,决不模仿他人,是我的人生哲学。”在几十年的创新实践中,王选特别注重对独创精神的深刻理解。过去,在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的状况下,是什么使得王选的科研成果能够脱颖而出,名震世界。王选常用“一招鲜”来说明他对独创文化的理解。他说,戏曲界有一种说法,叫做“一招鲜,吃遍天”,每个名演员在保留剧目中常常有一些绝招以吸引观众,因而经久不衰。在科研中也应该发扬自身的长处,有自己的特色,也应该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王选的这一思想启迪我们:我国的科技创新要从国情出发,要避免贪大求全思想,也要从“一招鲜”、“几招鲜”入手,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带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第二,培养年轻人是创新的保证。王选特别注意培养年轻人,他曾说,在计算机领域,人过中年、步入老年时往往会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形势。因此,王选特别强调培养年轻人。他晚年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扶植新秀,甘做人梯。对于如何培养和吸引人才,王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想法和措施:一是使年轻人具有创造历史的主人翁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创造平等和谐的环境;三是创造条件不断使年轻人得到成长提高;四是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正是王选的这些高瞻远瞩的思想,使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完成一项项重大发明创造。第三,团队精神是创新的基础。王选指出,与过去相比,现代科学技术尤其离不开合作,离不开团队。技术学科领域,对工业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大多是一个大集体中的很多小组协同攻关完成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显得重要。王选强调,一个人的成就只有20%来自智商,其余80%来自团队。认识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别人尤其是同事的长处,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基础。与此同时,王选还形象地指出,在科学研究中要警惕“麻将文化”的负面影响。科学研究不能像打麻将那样,“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别人也别和”。王选的创新精神告诉我们,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个人的智慧和创造都是有限的,一味孤军奋战,不可能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我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同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研究只有胸怀祖国和天下,超越个人的名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王选的成功,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