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人生感触”走向“人生感悟”

2006-07-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敬宜 我有话说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哲理书。乍看书名《快乐老年》,很容易被当做时下流行的那种指导老人养生保健的读物;待到翻看几页之后,便被书中的许多奇思妙想吸引,再也不忍释卷了。

全书9大篇、108论,林林

总总,洋洋洒洒,几乎包罗了老年人生的万象,而贯穿其中的一个主旨是:用作者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告诉老年朋友如何从人生感触走向人生感悟。

感悟,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中的至高境界。不仅学贵善悟,人生也贵善悟,人到老年尤其需要善悟。

这是因为人到老年,有太多的阅历,太多的对比,太多的感触。一生中历尽了风风雨雨,尝遍了甜酸苦辣,赏够了春花秋月,饱经了升降沉浮,待到白发苍苍,回首往事,都会生出许多不同的感触。如果停留于感触,郁结于心,而不能进入感悟之境,就可能陷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扰之中。

善悟,才能远离失落,远离烦恼,远离郁结,活得自在,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延年益寿。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许多善于感悟人生的智者,为我们留下许多开启心扉的篇章。

“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陶渊明“向前看”式的人生感悟。所以他在远离名位纠缠之后,能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涯。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王羲之“往后看”式的感悟。所以他在群贤毕至、畅叙幽情的热闹场景中,还能写出如此超然物外的名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苏东坡徜徉于水与月间获得的感悟,由此生发出“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道理。

陶渊明、王羲之、苏东坡写下这些千古名句时,都尚未进入老年,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年龄。可见悟道不分少长,关键在于善悟,能够在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中触类旁通,将“感触”升华为“感悟”,将“感触万端”转变为“感悟至深”。

感悟,需要胸怀,需要智慧,也需要知识,需要启发和引导。《快乐老年》便是启发、引导老年朋友走向快乐、愉悦心境的一扇便门。

10多年前,“老龄社会”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概念,而现在,它已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我们走来。

最近媒体宣布:上海已率先进入“老龄社会”。这个信号,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步入老年,不仅将给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带来一系列新变化,而且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关爱老年人,使这个庞大的群体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福祉和稳定的“阳光工程”。

关爱老年,不仅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要帮助老年人“老有所悟”。对于相当一部分老人来说,仅有物质生活的充盈并不等于幸福和快乐。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还需要精神上的充实,想得开,想得通,想得远,想得深。

从这个意义讲,《快乐老年》给了这部分老年朋友一把“开心”的钥匙。

《快乐老年》的作者袁志发同志,是全国政协委员、《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也是我在《人民日报》期间共事多年的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披着一肩大漠风尘走过来的性格豪爽、痛快的硬汉子,而在这本书里,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面:好学、多思、善悟、细腻。这可能与他丰富的政治阅历和人生阅历有关。人生阅历造就了他的人生感悟,现在他又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毫无保留地写下来,去感悟与自己有相同或相似阅历的朋友,这肯定是他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他把这部书稿交我作序已经几个月了,每次来向我催稿时,总是用这样豪爽、快乐的口气说:“快写吧,写完了咱们去喝酒!”

现在我可以学着他的语调说:“好吧,咱去喝一盅吧!好赖就这样了”――尽管我不会喝酒。

(本文系作者为袁志发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快乐老年》一书所作的序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