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特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深化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
一、“十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江泽民同志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中共中央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对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明显加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十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还不强,有深度的重大成果还不多,还不能很好地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理论大家和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特别是基础理论人才还比较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时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理论成果,推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一系列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十一五”目标而奋斗,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认真研究回答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创“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数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和成果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上,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动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坚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确立研究课题,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独特的发展规律,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要在坚持正确理论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讨论,鼓励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争鸣,提倡同志式的、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提倡学术流派和学术风格的多样化。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是深化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升华真知灼见,创造精品力作。
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深化和拓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从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去拓宽研究空间。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跟踪学术研究动态,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在思想理论体系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创造能够充分表达这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逻辑结构,以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在研究我们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深刻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形成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的珍贵财富。在“十一五”时期,深入研究、科学阐释我们党的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研究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深入研究阐释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阐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入研究阐释按照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同协调发展的关系。要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成果,帮助人们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研究回答好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要特别注意紧紧围绕实现“十一五”时期宏伟目标,研究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研究回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问题。要研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研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研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要研究回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要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研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研究在全社会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研究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研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三是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围绕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等问题,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智慧,善于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要把理论研究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十一五”时期,要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持续深入进行下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结合起来,把发挥专家学者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阐发。要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要抓紧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学科建设上,要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二级学科,以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体系。在教材建设上,要推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史学、法学、文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重点学科教材,推出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150种左右的重点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基础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的支撑,基础研究扎实才能提升应用研究的能力,才能奠定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还有利于提升民族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有利于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力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建立若干大型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要重视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人才,增强基础研究学科对人才的吸引力,创造条件吸引人们安心于基础研究、乐于从事基础研究。
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不竭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时期,要为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打好基础。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不断打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视野。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继承前人,着力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汲取思想元素,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创能力、推动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前瞻研究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营造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体制环境,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进一步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把我国的优秀成果更多地推向世界,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在组织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需求,要把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放在突出位置。在“十一五”时期,要推进《中华大典》编纂工程、《清史》编纂工程、《儒藏》编纂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等,并重点扶持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体现国家发展目标。对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研究的组织管理,要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着力推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人才是一个国家、一项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呼唤着一支宏大的理论队伍,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呼唤着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在“十一五”时期,要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工作。中央和各省(区、市)都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举办培训班,用五年时间完成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骨干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导向正确、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勇于奉献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要着力加强对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着力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着力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后备人才。
在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水平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现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和水平,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必须努力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要强化精品意识,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中选优的评审原则,改革项目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完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严把立项“入口关”和结项“出口关”,进一步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质量,确保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成果。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拓宽成果推荐渠道,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促进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研究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运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要把宣传优秀成果与宣传优秀人才结合起来,扩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影响。要建立健全基金管理机制,科学确定研究项目和资助强度,既保证科研的需要又不造成浪费;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让专家学者参与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四、“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措施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深化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机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要尊重、信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引导他们经常关注和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并及时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阵地的引导和管理。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要奖励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优秀研究成果。依法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
营造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和环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要认真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珍惜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创造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要关心、爱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创造良好条件。要把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汇集人才,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形象。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十一五”时期,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每年都有增加。要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状况、学科建设和研究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科研规模、结构和资助额度。在以国家支持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形成多元化的科研经费融资渠道。
附:“十一五”时期各学科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课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