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

2006-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罗骥 我有话说

看到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同学都感到十分熟悉,因为这样的内容就是他们平时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位同学坦言,由于用了高二整整一年时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答题时候特别轻松,只要把以前做过的东西理清思路写下来就行了。”

日前,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三百名学生代表首都12所示范学校全体学生宣读了一份保护文化遗产的《青少年宣言》,首届世界遗产国际青年论坛胜利召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还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世界遗产国际青年论坛,承办方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北师大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得到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次青睐,作为一个中学,她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北师大实验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李满是实验中学高二的学生,家住北京市老城区,从小就接触到许多老艺术家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选择了有浓郁北京地方特色的“吆喝”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吆喝”顾名思义,就是叫卖声。选题前他还在犹豫,选题太偏,老师会不会不支持呢?“只要是你们喜欢的,有价值的,我们就鼓励你们去大胆地做。”老师的话给了他勇气。研究这个,看似简单,但在调查过程中,李满遭遇了不少困难。“吆喝是口传心授,没有现成的资料和记载可以查询。”李满经过老师的指导,最后决定以实地走访作为主要研究形式。先从家的附近开始走访。“只要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我都去问,会说的更好,不会说也没关系,听过,见过都行。”走访了周围的老人,他又开始有计划地去胡同集中地去收集。过程很艰难,一句吆喝声往往要经过十多个人反复回忆、补充、修改才能定下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工作终于略有小成。

实验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采取开放式教学,只要是孩子提出来,老师就有义务指导孩子去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功利性的东西,在研究过程中还会遭遇许多困难,兴趣才是吸引孩子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润物细无声”的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多少课时,怎么开设课时往往是大家最感困惑的地方,实验中学采取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课程设置:把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到所有课程中去。选修课中有很多文化遗产方面的课程,像《中国思想史》、《传统艺术》、《北京文化》等等,这些课通过安排不同的老师、各方面的专家来讲课,向同学们传授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文化遗产教育不仅包括在选修课内,还渗透在必修课中:比如说高二语文课中就有单独两个单元介绍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一位同学说:“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方面的学习不是通过某一个老师,或者说某一堂课能学好的,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就拿昆曲来说,语文课我们了解了昆曲的优美剧本和唱腔;历史课我们知道了昆曲的由来和演变;地理课我们把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相对比,这样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也节约时间。”

选题的“度”和研究方法的“多样”

许多学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反映出来最大的问题往往是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入手,在这方面,实验中学采取了注重选题和研究方法的教学思路。

选题上,学生的课题选择乡土化,就地选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实验中学,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特别是北京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为依托选择课题,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课题不能太大,这样学生难以把握;也不能太小,这样就没有研究的价值。比如说有个课题,同学们开始选的是《关于北京市四合院的研究》,感觉太广,后来又改成《四合院的意义》,感觉上又太空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反复商量,最后定为《四合院建筑中的采光》。“这样既有新意,同学们又能做好,在选题过程中,‘度’的把握最重要。”实验中学教科室主任鄂文艳老师说。

研究方法上,“多样性”是关键。查资料、采访人员、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只要能用方法统统用上。陈宁宇同学选择《北京小吃在外来食品冲击下的发展取向》这一选题,为了获取大众对北京小吃意见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制作了三百多份问卷在北京街头分发。“虽然说有些辛苦,但这样获取的信息才是鲜活的,有发言权的,”陈宁宇微笑着告诉我们。

考察方法灵活多变

在许多学校,研究性学习非但没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交作业、写论文反而给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去网上复制论文往往是他们用来逃避的方法。在这点上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则幸运得多,论文仅仅是考察的一种形式。“研究昆曲的让他唱个段子,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让他做个纸模,”鄂老师向我们介绍,“有个孩子特别有意思,在一次活动中,宣称‘颐和园问不倒’,只要是关于颐和园的问题他答不出来的,就给对方发放颐和园的纪念品。这既是我们同学自信的体现,也为他的研究性学习交出了一份大家满意的答卷。”“研究过程中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考察的依据,调查报告、照片、活动表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少了压力,多了快乐。”一位同学谈到感受时说。升学和研究,一个也不能少

如何处理好研究性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不但是学校,也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事。“在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教育过程中,在扩充孩子知识结构的同时,我们最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想象力等等,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升学,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劳技课老师何琳告诉记者。

在世界文化遗产青年论坛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纸模服装表演引起了全场轰动,活动制作人于浚哲和刘帆告诉我们,服装没一件是现成的,都是同学们查相关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来,最后再制作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对自己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是巨大的。“在学习过程中,一时的成绩好坏并不能说明什么,良好的思维习惯才是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学习对我影响特别大,它让我懂得了自己如何去独立思考问题,”于浚哲最后说。

在中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北师大实验中学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教育为内涵,以兴趣为依托,通过灵活的考察方式和科学的课程设置,并在开展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选题和方法的引导,达到了升学、素质教育两不误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借鉴、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