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起大规模的国际海上救援行动中,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超前部署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5月17日,今年1号台风“珍珠”凶猛地扑向南部沿海,这是新中国成立57年以来,登陆时间最早、强度最大的台风之一。
当台风“珍珠”在东南亚附近海域刚刚生成时,就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气象等部门严密监测着台风的动向。在准确判断台风将要登陆之后,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提前部署防御台风和减灾救灾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交通系统精心组织指挥,落实好防抗台风的各项救援预案。
根据统一部署,交通部坚持早准备、早检查、早安排、早落实,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及时启动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我国沿海相关地区、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短时间内组织5000多艘商船、7万多艘渔船回港避风,20多万名渔民上岸躲避。
紧急出动迅速展开国际救援
狂风怒吼,巨浪滔天,“珍珠”如期而至。5月17日至25日,交通部及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连续接到越南海上搜救中心和我国驻越使馆发来的通报,几十艘越南籍渔船、数百名渔民在东沙海域遇险,请求我方给予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险情就是命令!
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立即组织开展搜救行动,分析、研究台风“珍珠”的移动路径和东沙海域的风流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搜救方案,协调组织一切可以搜救的专业力量,共同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空联合搜救行动。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派出海事执法船、专业救助船,起航奔赴越南籍渔船和渔民可能遇险的海域及越方建议搜寻的海域;指示沿海各海岸电台发布航行警告,提请航经我南中国海的商船加强了望、协助搜寻;要求沿海各海事局通过船舶报告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协调过往船舶参与搜救;协调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组织在南中国海作业的渔船协助搜救。同时,在湛江待命的专业救助直升机“B-7305”腾空而起,飞往搜救海域上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派出的专业救助飞机,也前往遇险海域上空进行搜寻。
17日凌晨4时多,正是台风凶猛登陆时,南海救助局的专业救助船“德进”轮,在接到起航命令17分钟后开往东沙海域。“德进”轮在强台风中奋战24小时,18日凌晨4时,“德进”轮终于在咆哮的大海上寻觅到一条越南渔船,船上有24名越南渔民,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19日17时37分,“南海救111”轮在暴雨中起航出海。搜救人员利用一切通讯设备,并站在甲板上朝茫茫大海了望,用英语、普通话、粤语不停地喊叫,直到20日早上6时,终于发现了第一艘越南遇险渔船。随后,“南海救111”又连续奋战70多小时,对多艘越南遇险渔船进行了救援。
到6月2日中越双方联合宣布终止搜救时,交通部协调组织的船舶和救助直升机共进行了16天搜寻,搜寻面积几乎覆盖整个南海北部,共对15艘越南遇险渔船和330名遇险渔民进行了救助,搜救工作取得巨大成功。
体系完备扎紧海上安全篱笆
“珍珠”撤退,海上重归风平浪静。回顾这次惊心动魄的海上国际大救援,再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切实做好突发事件预警预防工作,是成功实施海上搜救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交通部积极加强与气象、海洋等部门的联系,建立了台风、冬季大风等恶劣天气预警机制。同时,加快信息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了对重点水域、重点船舶的有效监控。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实战演练,是成功实施海上搜救的重要基础。2004年5月,交通部编制完成《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体系。同时,交通部每年会同有关方面,在不同水域举办不同内容的海空联合搜救演习,为成功实施海上搜救积累了经验。
坚持多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是成功实施海上搜救的重要保障。2005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由交通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使海上搜救应急体制更加健全、组织更加完善、协调更加有力。
加强专业救助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是成功实施海上搜救的关键所在。交通部在沿海地区建立了4个救助飞行服务队和18个应急救助队;成立了海上搜救专家组,为重大海上险情搜救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对海上搜救协调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同时,建造一批大型海事执法船和专业救助船,配备专业救助飞机,提高了海空立体救助的能力。(据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