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留住民间文化的根

2006-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刘先琴 我有话说

一位少林武僧在少林寺塔林演练。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本报郑州7月5日电(记者刘先琴)这是一处美丽的景点,当众多游客拾级而上欣赏远山近水时,却有人低头对着脚下的石阶琢磨,此后不久,这些原本是明清碑刻的石阶存入了博物馆的展厅――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夏挽群的这次外出偶遇,是他将职业化作使命形成习惯的必然行为。

近年来,系列标志性事件使河南民间文化工作在全国彰显异彩:去年,“河南省全面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列全国抢救工作“十大要闻”之首;今年4月,夏挽群获全国德艺双馨工作者称号,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同时获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特别奖;6月,省民协获中国民协优秀团体会员单位奖,列第一名;省民协副主席阎夫立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终身成就奖”。冯骥才主席在颁奖大会上对河南省民协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河南,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许多优秀民间文化品种堪称国之瑰宝。但由于其大部存在于大片民居和世俗生活中,在乡村城市化和城市趋同化的过程中加快失落。怎样更多更快地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5年前就启动的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取得多方成效。

中原地大物博,为了全方位推动抢救工程,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之后,18个省辖市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设在民协的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编印了100多期简报,分别呈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使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连续召开了两次全省工作会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制订了详尽的普查保护方案。

文字是保存文明的最有效最基本方式,我国社科类重点项目、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万里长城”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十大集成志书”,河南省民协承担了其中的三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河南卷。省民协组织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近万人参与这项工作,从省市到县乡村,全方位大规模进行搜集整理,积累了近1亿字的资料,形成6000万字的资料卷本,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优秀成果奖”。

根据河南情况进行重点抢救同时开展活动扩大影响,是民协工作的另一有效做法。“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全国大联展”;连续两年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工艺美术精品展”、“盘古文化节”等,都是省民协多方努力最终促成。大量活动的开展、盘点、整合,展示了河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扩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重要意义的宣传,不仅提高了本省群众对民间文化的认知度,还在海外产生积极影响。日本民间艺术协会和名古屋大学的学者,就是参与河南的有关活动后,主动将珍藏的1000余幅中国木版年画及部分古雕版无偿捐献给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

面对许多民间文艺绝活濒临失传的现实,省民协抓紧进行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在各市县进行调查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认真评选、省文联审核、省委宣传部批准,以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名义命名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76名,确定学徒、颁发证书和部分补贴,举行隆重拜师仪式。同时,用现代音像手段进行记录。完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8万字的文稿,1500余幅图片,专题片120分钟,《中国剪纸全集・豫西卷》,形成10万字的文稿、2000余幅图片。《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浚县和淮阳两个分卷的普查和保存也正在进行。

为了进行区域性保护,较大面积留存民间文化特色,省民协促成中国民协组织专家团多次到河南考察,命名了一批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开封朱仙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桐柏县为“盘古文化之乡”;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上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泌阳县为“中国盘古圣地”;卫辉市为“中国财神文化之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