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内大街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全长520米,沿街东、西两侧的明代皇城墙遗存,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代多次修缮,现存皇城墙为清时原物,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内大街既是皇城内部的主要道路,又是北京旧城北部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街道两边设立了内官监、尚衣监、司设监等为皇宫服务的后勤供应衙署,居民多为皇室勤杂人员。清初,机构渐废,勤杂人员在此落户并以手艺活儿谋生,后来,他们及后代在皇城墙内外添建了大量房屋,一部分成为商铺,至民国年间,皇城墙逐渐被房屋遮挡,最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据介绍,地内大街东侧皇城墙原存墙长240.2米,西侧皇城墙长122.4米。由于长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维修,皇城墙本身已破败不堪:墙体出现裂缝,墙面风化酥碱,墙皮几尽剥脱;局部瓦面坍塌;墙身还有树木长出,根系挤胀墙体,上端的黄琉璃瓦和脊、兽件仅剩残存。为此,西城区从去年开始投入2.5亿元,迁走皇城墙内侧的住户和商铺,亮出了皇城墙。施工中,西城区市政管委在征求文物专家的意见后,按照现存皇城墙的材料规格及做法修复东侧皇城墙20.67米,西侧皇城墙135.99米。在红墙脚下,遍植草坪,种植国槐,打造供市民休憩的“红墙广场”,形成一道“红墙绿地”、生机盎然的靓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