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家呼吁:切实改善“学术生态”

2006-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中国科协日前与宁夏科协合作,在银川举办了“学术交流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的话说,这是一次关于“会议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要把中央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就一定要重视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增强学术会议价值,加强“学术生态”建设,改变学科门

户主义现象,扭转过分追逐国外评价的坏风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提升科学家的“科技决策影响力”。

努力发掘科学的人文含义和价值

科学家们指出,当前人类面对的灾难有两类:一是自然灾难;二是每一门学科门户主义严重,都形成了自己孤立的价值观,但这些孤立的价值观与人类的最高利益并不一致,而每个学科的科学家都在为自己孤立的价值观奋斗,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个问题不是学科自身发展能解决的,人类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驾驭智慧的智慧,即人文智慧。

科学是一种文化,学术交流是为了创造一种大文化的气氛。中国机械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开逊认为,要想创新,人文进步可能比科技进步更重要。有一位科学家这么比喻:散沙状的人类处境就像漂在汪洋大海中一片叶子上的蚂蚁,相互争咬,而且还在吃脚下的叶子,完全不知道他们把叶子咬完后,就会葬身汪洋。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孤立无援的,当地球出现问题时,无法指望地外生命给予帮助。由此,和谐、安宁对地球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科学家必须努力发掘科学的人文含义和价值。

扭转过分追逐SCI的坏风气

在科研经费中,有一项是用于学术交流的费用。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指出,我认为这项费用应当占到10%左右,可是目前远远达不到。虽然社会上垃圾会议、垃圾论文很多,但为了改善中国的“学术生态”,我们仍旧必须提倡多开展学术交流。当然,除了改善会议方式,还必须提高交流的质量。

据统计,我国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年能够发表130万篇左右论文,这与SCI所收集的不相上下。冯长根表示,我们对SCI的追求导致了以单位名义的弄虚作假行为大量发生。SCI的主编都非常奇怪,为什么他们编的一个“科学论文索引”,会成为全中国所有沾带科研的单位进行成绩和才能衡量的主要指标。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过分追逐SCI的坏风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交流要形成“质疑机制”

都说学术交流要形成“质疑机制”,可是当你面对一个领导、院士、专家的报告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办法形成独立判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说,如果你有疑问,有没有办法在掌握足够论据的基础上,对你所刚刚接受到的知识和观点展开争鸣?如果你没有,那么你就是一个缺乏学术交流能力的人。

他说,如果一场学术会议办下来,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那么就要问一问这个会议有没有必要了。廖育群以“谷口会议”为例,谷口是一个日本大阪的商人,多年以前他决定支持“不易接受资助的学科”的科研人员,每年举办8场左右的会议,既“透彻进行学术交流”,又“给与会者带来终身友谊”。这个会议有一个特点,就是参加的人数极少,每次只有10余人左右,大家在一周“封闭时间”内,交流非常充分。廖育群建议科学家们在抱怨学术交流效率不高时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努力在权责范围内进行过改善?如果你光会抱怨,不想着更新,那么就永远只会出“科学怨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