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拆除应试教育独木桥 大学之道就是创新之道

2006-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倪迅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7月7日电“桔子的颜色是____色?”“橙色。”对。“桔黄。”错。“桔红。”错。

这是全国政协常委冯健亲在刚刚闭幕的政协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中列举的小学一道试题,他疾呼:“如此刻板地灌输,哪有灵活运用、发挥想像可言?应试教育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如果创新

型国家能够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继续高枕无忧。”

冯健亲感到,当今,应试教育这个紧箍咒已经由大学、中学箍到了小学,再到幼儿园就无路可退了。应试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几乎背道而驰。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清晨6:30左右起床洗漱,6:50-7:00匆匆吃早饭,7:10左右出发去学校,7:20提高班加课一节。中午在学校吃完午饭后,趴在课桌上睡半小时。下午放学后加课一节,17:30-18:00到家,吃完晚饭赶紧做作业,最早要到21:30或22:00,甚至拖到23:00。冯健亲说不仅城里的所谓星级学校如此,县里的重点小学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只要有条件的学校都会这样做。这类小学的吸引力还特别大,家长为孩子进星级学校,在周边买高价房落户。

一次次“减负”,越减越重。德体美劳,处于花瓶式的陪衬地位。升学率高成为名校、重点学校的金字招牌,因此应试教育谁也搬不动,碰不得。

冯健亲提出,小学、初中,除个别专业需要的中专外,禁止开办各类重点班(校)、提高班、特色班。拆除普及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独木桥,高中应采用普教型与职教型并举的综合型模式,并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分制。

本报北京7月7日电(记者倪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使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思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谢克昌在刚刚闭幕的政协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说:“坦率地讲,现在的大学之道距离国家和社会所需真正的大学之道还有很大距离。为什么现在高等教育引起舆论这么大的关注,难道仅仅是收费、扩招、就业的问题吗?大学究竟该如何办,大学的作用究竟该如何发挥,大学究竟该有怎样的机制等,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不能单纯就四六级英语通过率、一次性就业率、研究生论文发表量这些表面数据,来评判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是什么?质量就是有能够独立运行科技攻关或开展工作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怎样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不是一句空话,它来自于良好的人文修养。

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培育与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培养学生做学问、做事和做人的协调一致――谢院士认为,如果这样的育人观培养不起来,创新就会是一句空话,就很难回归真正的大学之道。

谢克昌院士说,培育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但总体质量不容乐观。导师评定体制问题、导师与研究生结构性矛盾问题以及导师中的治学浮躁都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术不端、学风不正更是自主创新的大敌。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和服务,高校的每个环节都在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熟。

大学之道就是创新之道。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应该注重去欣赏别人、宽容别人,鼓励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要过多地关注学校的排名先后,争论学校归属何种办学类型。这就是大学之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