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词组还感到陌生,但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已经日益明显,让我们不得不了解它、防范它。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POP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化学
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已经发生了60多起严重的POPs污染物事件,导致40万至50万人生病,10多万人死亡。例如,1962年至1971年,美国在越南北部喷洒了4163万升含有二恶英的脱叶剂,使很多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患神经性疾病、生育能力丧失或降低,同时造成了一大批畸形儿的降生。1998年至1999年,在德国、比利时等国先后发生过人和家禽二恶英中毒及多氯联二苯中毒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关调查还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可产生生物蓄积,还往往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作跨越国际边界的迁移,并沉积在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一项调查发现,在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也受到POPs的威胁,在当地妇女的母乳中也检测到了POPs。专家认为,这来自他们捕食的鱼类体内。
《斯德哥尔摩公约》生效
POPs污染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不安。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各国政府于2001年5月达成共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这个公约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12种对人类、生物及自然环境危害最大的化学品。它们分别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酚、六氯苯、多氯联苯、二恶英以及呋喃。
目前上了禁限用名单的这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副产物三大类,前9种主要作为杀虫剂,多氯联苯为工业化学品,最后两种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无意生产的副产品,如二恶英,可在工业、医用垃圾等的焚烧中产生。
2004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生效。
我国控制POPs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一些支柱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快速上升的阶段,因而,我国在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排放上面临严峻挑战。公约所列的9种用做杀虫剂的POPs中,有5种产品曾在我国大规模生产过,而且其中4种至今仍在少量生产和使用。我国在环境、农作物、水果、茶叶、肉类、动物体和人体组织中均曾检出过滴滴涕和六氯苯。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位专家指出,我国化工生产中的氯碱行业、染料行业、有机氯生产及造纸废水,都是POPs的主要排放源。尽管我国已经基本不使用滴滴涕了,但是,因为历史上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此类农药,目前,其危害仍很严重。除了滴滴涕等极少数物质外,目前我们对于多数POPs,还不具备监测能力。除了少数科研项目或调研课题外,中国尚未开展任何POPs的常规监测。对POPs物质的基础性研究,包括监测分析技术、产生源调查、环境本底数据采集、迁移和毒性、污染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尽快展开,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POPs数据信息支持系统和监控网络。
控制POPs已经付诸行动
为了人类的健康,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履行公约,解决POPs污染问题。按照公约要求,我们认真编制履约《国家实施计划》,目前已经完成杀虫剂类POPs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情况调查;初步确定了二恶英类POPs的排放行业和重点企业;全面评估我国POPs管理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及相关处理、处置和替代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照公约要求,初步提出了我国为履行公约义务将应采取的控制、削减和淘汰目标、战略和行动计划及履约绩效评估指标。
6月21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召开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最后一次技术协调会。履约办公室负责人说,我国履约协调机制和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部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主动参与履约工作,一批控制POPs示范项目效果良好。下一步将按公约要求全面推进我国的履约工作,对排放POPs的企业实施严格管理,淘汰一些落后工艺和产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研发和推广替代品、替代技术和低污染物排放技术,尽可能从源头减少消除POPs的排放及污染,努力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