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实践教育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课外学术、科技、文体、社会实践
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是高等学校实践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主阵地
所谓第二、三课堂,指的是与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相对应的,以学生在校内自主开展的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及以学生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学习是无时不在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同时学习还是主动的实践过程。我国教育界“三个课堂”的提出,是“终身学习、全方位学习”观念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新定位,是高等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第一课堂。相比之下,对课外学术、科技、文体、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代表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计划、无经费、无师资”是目前多数高校第二、第三课堂的现状。实际上,由于第二、三课堂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自主性、体验式、创新性是第一课堂通常所缺乏的,因此如果说第一课堂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严谨性等特点,那么第二、三课堂则侧重实践教育,是高等学校实践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其重点是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拓展和必要补充。学生在第一课堂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二、三课堂得以发挥和运用,反过来又可以对第一课堂起到完善和补充的作用。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反馈,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得益彰。只有树立素质教育一盘棋的思想,将“三个课堂”的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以“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品牌化、专业化、社会化”为着力点,创新高等学校实践教育活动主渠道
实践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的过程。要做到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必须以“六化”为着力点:
课程化。在努力抓好第一课堂文化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第二、三课堂教育。高等学校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齐抓共管,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法,把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体系之内,与课堂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使实践教育由原来所理解的“单纯活动”转化为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项目化。要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教育活动的组队模式进行创新,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跨院系和学科专业的组队、项目化管理,更有利于学科交叉,更有利于团队合作,也具有更强的育人功能。同时,学生工作干部、指导教师从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转变为指导者,活动的主动权交到青年学生的手里,让青年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公开答辩,确定立项资助的项目,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实践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基地化。以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需要,也使学校能够组织起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的实践教育活动,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形成学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之中广泛建立“青春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对于青年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民情,进而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品牌化。高等学校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在扩大面的基础上发掘亮点、关注热点、突破难点,提高实践服务工作的层次和内涵。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品牌实践教育活动,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历史传承,更要结合时代精神,用论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典范式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专业化。要提高实践教育的服务水平,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专业化体现为四个层次:专业化的指导教师、专业化的队伍、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的活动设计。实践教育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引入相关专业教师、专家深入指导、规划和培训,对实践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教授担任指导老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分析存在的问题,增强科学性;吸引博士研究生等参加到实践教育中来,提高队伍的层次;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等的专业技术优势,切实提高实践教育的服务水平。
社会化。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行的,把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实现实践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明确社会的需求,利用多学科的整合优势发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要求从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到参与者都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有社会化的眼光。同时,要动员、发掘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支持实践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高等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只有在实践中牢牢把握社会化内涵,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材。
实践是锤炼青年的宽广舞台。只有实践,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加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自我,进而实现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自我成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