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律中心、学生宿舍自管会、学生班主任,这些“新名词”,都是江苏工业学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杰作”。该院党委书记王雪峰教授告诉记者,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化虚为实”,大学生“反客为主”,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了校园里真正的“主人”。
“目前高校大都采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做法。但由于居住区与校区相隔很远,而班主任工作又细致复杂,许多老师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王雪峰书记说,对此,从去年起,江苏工业学院全面推行学生班主任制度,从高年级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担任新生班级的班主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学长与我们年龄相近,心思相通,做起思想工作来易于让我们接受。”化学工程系二年级一名学生如是说。为弥补学生班主任“站得不高、专业不强”的缺点,学院同时配备了“学生导师”和“辅导员”。让学生教育学生,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我的校园我作主”,大学生们参与教务管理、教学研讨,建设了一个健康、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学院还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长效机制”给辅导员“压担子”
“大学辅导员不啻于专业教师,他的思想状况、道德境界,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该院副院长陈奎庆这样解释说。
江苏工业学院坚持“辅导员必须是党员”、“注重能力,淡化学历”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进门”后,还进行工作艺术、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
“退学,表面是‘处理了一个差生’,实则影响了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所以,我们用略显‘苛刻’的规章制度,去‘逼’辅导员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在学生出现苗头时就能警觉地亮起‘黄灯’,采取有效措施。”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王永利风趣地说。《专职辅导员目标化管理考核实施办法》等,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配备、待遇、考评和奖惩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网络成瘾预防及教育方案》、《辅导员责任事故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细化了辅导员的职责。此外,“带班学生成绩”、“党员比例”、“不及格率”等12项量化指标都被列入辅导员考核内容。
“心理教育”点亮学生“心灵之灯”
该院在人格教育体系中着重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首次将心理学由选修课程设置成必修课,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心理个案分析》等课程。同时,学校投入70多万元建起了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和心理学实验室两大课程基地,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负责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及班主任”、“大学生心理协会”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我们发现一味地给予学生心理‘补助’,对他们的成长并不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余圣陶老师说,“为此,本着‘要有所收获必须有付出’的观念,我们对受助学生发放志愿者服务卡,要求他们每学期必须做20小时的义工,回报社会。”受助贫困大学生义工队因此活跃在校园内外。自立、自强、博爱,成为该院学生首倡的生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