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创新 提高质量 构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高地

2006-07-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7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2006年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会议提出,要立足创新,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努力为建设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贡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者队伍,构筑学术高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下汇集了部分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就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的发言。

潜心研究铸造精品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张希清

教育部提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要加强精品意识,注重标志性成果。2001年4月,北大召开了“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何芳川副校长作了《消除赝品,拒绝平庸,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的报告。我们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潜心研究,铸造精品。

一、为了铸造精品,就需要选择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大意义、重大影响的课题,组织跨学科的集体攻关。例如“盛唐研究”,就是这样。这一课题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既是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国际学界的共同话题。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召开了两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撰写出版了一套“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即吴宗国主编的《盛唐政治制度研究》,荣新江主编的《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李孝聪主编的《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王小甫主编的《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邓小南主编的《唐宋女性与社会》(上、下册)。这些学术著作,从各个方面对唐代历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唐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和发展方向。这套丛书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学界的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进行了报道。

二、潜心研究,戒除浮躁,才能铸造精品。我们研究中心的教授们努力继承老一代历史学家的精神,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不转向,在浮躁不安、粗制滥造的氛围中不急于求成,而是潜下心来,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在勤奋、严谨、求实的基础上力争创新。李孝聪的中文古地图研究就是一个例证。十几年来,他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欧美、东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查阅了数千幅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图,先后出版了《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首次将数百种中文古地图公诸于世。这些著作采用中英文对照出版,也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成果。

三、开拓创新是铸造精品的灵魂。科学研究就是要发扬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通过刻苦钻研和独立思考,敢于发前人所未发,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多出能够填补学术空白的奠基之作,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作,代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世之作。

要开拓创新,就要有新理论、新视角、新观点。例如基地项目“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综合研究”,就借鉴了社会学、行政学和管理学理论,尝试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在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交界面上切入,探讨政治形态变迁的特点和规律。阎步克的《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模式,把三千年来的官阶演进分为五大阶段,发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重大线索,开拓了传统官僚等级制研究的新空间。陈苏镇的《汉代政治与春秋学》着力考察了《春秋》学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整合理论,揭示出《春秋》学内部有重德和重礼两种主张,在秦汉史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见。本书荣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外,辛德勇的《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指出清初以来大批一流学者的研究方法即存在着根本错误,廓清了秦始皇三十六郡的真实面貌,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历史地理研究中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要开拓创新,就要有新史料、新发现、新问题。例如基地项目“古代中外关系: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在对海内外新出土、新发现的古文献的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将古代中外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荣新江、李孝聪主编的《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关系史领域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现。荣新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发掘出许多稀见不知的新资料,翔实地叙述了中古外来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贡献,是借考古文物新发现和国外“他山之石”以促成中外文明交融研究的极佳例证,打破了一些外国学者跨文化论述的垄断地位。另外,罗新参加了走马楼吴简的录文和研究,并整理出版了《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有力地推动了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要开拓创新,就要有新方法、新手段。我们体会较深的,第一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第二是要打破断代史的局限,进行长时段的研究。第三是大力开展田野考察。通过田野考察,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对历史研究大有裨益,不但可以搜集现有文献中没有的文物考古史料,而且亲临历史现场,可以大大增强历史感悟。

强化国家意识

为国家重大决策服务

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宫占奎

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我国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提供政策咨询。自1999年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后,按照教育部基地建设的五条标准严格要求,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灵活创新的运作机制

为了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一流的研究报告,研究中心采取了灵活的科研人员联合研究机制,以国家急需的研究课题为纽带,以南开大学颇具传统优势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重点学科为依托,通过组织和协调全国各有关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协同外交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的官员,构成学者与政府官员相结合,保证了畅通、及时的信息沟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同时依据每年APEC议题具体内容的变化,适时调整研究人员的构成,保证了我国APEC问题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平。

二、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

在科研活动中,与时俱进才能保证科研质量。APEC问题研究主要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共28个领域。由于APEC会议每年都轮换一个东道主举办,而东道主依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APEC发展进程以及自己关注的问题,确定每年会议的主题和重点。为了适应APEC进程的需要,研究中心采取了与时俱进,传统领域研究与东道主圈定重点议题研究相结合的方针,提出我国参加会议的具体政策建议。2001年以后,许多非经济问题纳入了APEC进程,由于及时调整了研究队伍,适应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科研为国家重大决策服务

APEC问题研究涉及贸易、投资、服务的市场准入和便利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重大问题,APEC研究中心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首先分析APEC整体进程,对比研究APEC各成员的承诺,充分了解我国市场开放的承受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由于研究水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被国家采纳。

例如,2001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APEC系列会议,会议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声誉,研究中心为会议提供的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APEC支持WTO新一轮谈判的立场”等建议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5年中心提供的中国参加韩国APEC会议的研究报告,涉及到APEC中期评估、茂物目标等具体确定政策建议,为中国与会提供了可选择的政策建议。

APEC研究中心除研究APEC问题外,也研究涉及国家利益的其他经济问题,例如对FTA的研究。目前,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国―新西兰”、“中国―澳大利亚”双边FTA可行性研究,正在研究“中国―新加坡”、“10+1服务贸易问题”、“中国―冰岛”FTA问题。应该说,APEC研究中心在为国家对外经济的重大问题决策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高水平之列。

由于APEC研究中心为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外交部、商务部多次发函,对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表扬。

四、求实创新的科研思路

为我国参加重大国际经济活动提供研究报告,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在了解经济理论的同时,研究中必须有创新,创新又必须求实。

对于APEC论坛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显然不能完全解释该组织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因此,对APEC的研究和提出政策建议的思路必须有创新,创新中坚持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的方针。

在APEC问题中的求实创新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强化国家意识,国家利益至上

对中国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的政策建议必须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至上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2、政策建议的可协调性

中国提出的任何政策建议都必须考虑APEC其他成员的可接受程度,不能仅仅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取其他APEC成员也支持中国的立场。政策建议的可协调性,即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以获得其他APEC成员的支持才有实际意义。

3、积极认真对待其他成员建议

对于其他APEC成员提出的建议,以积极的态度认真考虑,如果不损害我国的利益,原则上持支持的态度,如果与我国的利益相悖,则坚决否定。

瞄准国际前沿

开展学术研究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鞠实儿

在教育部和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经过六年的建设,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基地建设目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科研方向设置方面:基地建立之初,我们只设立了现代逻辑、认知模拟与自动推理、逻辑哲学与逻辑学史三个研究方向。如今,我们已根据国际标准逻辑学学科界定,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拓展了研究方向,现设有非经典逻辑、数理逻辑、计算机逻辑、决策逻辑、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逻辑学基础和逻辑史等7个方向,实现了逻辑学“两条腿”走路:一是面向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逻辑系统研究,二是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方法研究。

在这样的研究方向配置下,我们已与众多当前国际著名高校中的相应科研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建立了国际合作交流关系。这些机构有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和哲学系、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哲学学系、美国加州大学Berkley分校哲学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系、德国Paderborn大学计算科学系、德国科隆大学信息研究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言语交际、论辩理论与修辞学系、俄国圣彼得堡大学数学学院、法国巴黎高师数学系、波兰亚当・斯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等。

在科学研究与交流方面:通过六年的建设,我们组建了一支以逻辑学为核心横跨数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哲学、法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文理交叉的复合型研究团队。其中,引领国际主流逻辑的人物、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教授兼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教授、JohanvanBenthem教授受聘我所校级客座教授,每年将来我所授课与合作研究1个月。国际著名人工智能逻辑学家、德国Paderborn大学计算科学系HansKleineBuening教授也受聘我所担任客座教授,每年均要来我所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多来,我所科研人员出国进修1个月以上达20余人次。不仅如此,我们接受访问和学术交流的海外学者共40余人次。

另一方面,自2000年以来,我们共主办10次学术研讨会,其中4次为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一批大师级人前来参加我们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2001年,德国Paderborn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HansKleineBuening教授访问我所。200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NormanY.Foo应邀到我所进行了访问。2004年,斯坦福大学的EdwardN.Zalta和匹兹堡大学哲学系教授AnilGupta前来参加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JohnFranco教授、德国科隆大学信息研究所EwaldSpeckenmeyer教授前来参加我所主办的“2004年可满足性理论及其应用广州国际论坛”,2005年,除了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院士BobBrandom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YuriMatiyasevich来访之外,还有AIMartinich、JohnHaugeland、RobertRettinger、MauroDiNasso、JoergBrendle、JohnB.Cobb,Jr等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2006年,第五届国际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我们邀请了著名的语言逻辑学家、波兰亚当・斯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Buszkowski和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所长FrankVeltman前来参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所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0余篇,EI、ISTP和SSCI收录合计10余篇。其中,有的论文在国际逻辑学顶级刊物如《Journalofphilosophicallogic》发表。有的论文在IJCAI(2003)上报告并收入会议论文集(这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中的学者第一次在国际人工智能学界顶级会议报告论文)。这一切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是不容易的。

在人才培养方面:2003年博士生刘虎被匹兹堡大学聘为著名逻辑学家Belnap的助手在美合作研究1年。2003年派1名博士生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1年;2003年,派1名博士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学习1年;又派1名博士生受英方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6个月;2004年派博士生1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系学习一年。进一步,为了检验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水平,2005年我所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博士论文答辩。我们利用BobBrandom院士(匹兹堡大学哲学系主任)、JohnHaugeland教授(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等五位学者前来参加第四届国际逻辑与认知学术会议之机,邀请他们参加了我所的2005年博士论文答辩会。他们对我们研究生培养工作表示赞赏,同时也对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给予肯定。在这样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下,2000年以来,我所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正式发表论文18篇,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本学科点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深入田野调查

迅速反映民情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

我国一位领导人曾经说过,“政府最怕的就是听不到人民的真实声音!”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不了解真实的信息和社会的需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理论务农”的宗旨,坚持“三实”(实证、实践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并通过遍布全国的观察和调查调研网络的建设,深入社会调查、迅速反映民情民意,不仅为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很好的咨政服务,也大大提升了中心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一、从“个人兴趣”到“社会需求”:立足国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三农问题”是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心自成立之初就给自己以明确的定位和定向,这就是以“三个‘面向’、理论务农”为宗旨,始终围绕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而展开,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涉及农村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从“做学问”到“跑学问”: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首先必须科学认识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原创性研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事农村研究之初,我们就注意到不能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农”,而应该深入农村实际进行扎实的社会调查,察民情、听民声,“跑学问”。中心主要成员平均每年乡村调查要求达到2―3个月,有的在农村基层调查或挂职工作一年以上。在农村调查基础上,我们还选择若干村进行社会实验,以检验我们的理论和对策,形成了“实证、实践、实验”的鲜明研究风格和特色。

正是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能够获得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从而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中心获得的三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1篇提名奖都是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特别是设立重点基地以来,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自觉意识更强,五年来为相关领导机构提供了30多份调查和咨询报告,成效显著。200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书记在我们提交的一篇有关农民工子女的调查研究报告上批示说“报告很好,用数据说明概念,事实产生结论,而不是反之。”“数据说明概念,事实产生结论”可以说是对我们研究方法最精当的概括。

三、从“小作坊”到“大生产”:构建全国性调查和研究网络

中国农村一是千差万别,二是千变万化,为此必须走出小作坊式的研究,进行广泛深入持续的调查。为此,中心特别强调转换机制,构建社会科学的创新平台,形成开放竞争的和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自2000年以来,我们以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建立了三级调查和研究网络:第一级是中心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建立了数十个农村“调查基地”;第二级是中心与国内15所高校和党校合作,建立了遍布全国的15个“调研基地”。这些研究基地统一冠名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调研基地”;第三级是中心与中央和省市地方有关部门建立的“共建单位”,建立决策咨询“直通车”机制。由此,形成了以中心为核心、覆盖全国的调查研究网络,大大提升了调查研究能力。近两年中心开展的“中国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调查”、“中国农民工调查”、“全国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等大规模调查就是依托这一网络进行的,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四、从“手工作业”到“信息化”:提高信息处理与反馈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迅速反映民情、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一直是我们基地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心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创办了“中国农村研究网”,两年来,访问量已近600多万人次,其中,30%的访问者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依托网站,中心设立了“中国农村在线咨询系统”,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工作者提供政策、法律和科技咨询。中心还开发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并设立多个专题数据库,实现“三农”数据和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

为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中心已启动两项重要工程:一是建设“中国农村数据库”,目标是将整合现有三农信息资源,建设成为全国三农信息最全面、检索最方便的资料数据库。二是实施“百村十年观察计划”。目标是如建立气象观测点一样,能够及时有效长期观测农村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走向,形成“中国农村调查和信息反馈系统”。

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民商法研究中心为目标

全面加强基地的网站和数据库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杨立新

一、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基地拥有最好的民商法研究的数据资源和交流平台

经过六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基地的网站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已经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中国民商法律网”现设有16个频道,包括“法律学人”、“理论法学”、“民事法学”、“商事法学”、“程序法学”、“判解研究”等,总访问量已经接近1000万。网站与各级法院、著名律师所、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了网站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目前,基地网站在世界数以亿计的网站中排名第3万名,日访问量达到2万多人次,在国内法律学术类网站中排名第一。网站新创办了网络刊物“民商法网刊”,将编辑重点放在当前的民商法研究的热点、焦点上面,办成一份真正依靠来稿为主的网络刊物。截至今年6月底,网站所收录的文章已经超过了28000篇,民商事审判案例近24000篇,法律法规超过3万条,发表论文23000多篇,学位论文2276篇。基地网站已经成为最具规模和优势地位的民商法研究学术平台。

基地的资料室已经成为国内民商法研究资料收藏最为丰富、最为权威的资料库,现有民商法专业的中文图书20000余册,外文图书资料25000余册,港澳台图书资料4000余册,藏书总计50000余册,并可提供借阅、咨询、检索、复印、装订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基地的网站和数据库建设在我国民商法的立法、司法以及法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人员经常到基地资料室和网站搜集资料和典型案例,网站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重要工具,很多学校指定我们的网站为研究生寻找资料的“必读书目”,成为宣传中国民商、经济法律,扩大对外法学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境外研究中国法律的学者经常通过该网站来了解中国法律、法学研究信息。

二、加强对网站和数据库建设的领导,使其在创建世界一流民法研究机构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基地将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纳入了基地整体的全面建设系统之中,作为重要的建设环节来抓,使网站和数据库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基地建设伊始,就正式组建了工作团队,组织了固定的编辑队伍和技术人员,团队的主体力量是自己的研究生。在资料库的建设上,也选择了事业心强、有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资料室主任和秘书。

(二)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网站编辑各自负责2个频道,每个频道每天最少要发表两篇文章。资料库的主任和秘书也都分工负责,积极努力。因此,每个工作人员都热情工作,克服困难,保障了任务的完成。

(三)充分调动基地的学术资源。网站和资料库充分运用基地的宝贵学术资源,使自己保持在学术上的最前沿地位,确立自己在学术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

(四)创建学术品牌,不断更新发展。例如,在基地的学术活动中,“民商法前沿论坛”是一个有特色的学术活动。网站据此创立“民商法前沿论坛”专栏,专门刊登讲座讲稿,成为掌握民商法研究前沿问题的主要窗口,在民商法学界、实务界和社会上都有重要影响。

(五)充分依靠广大网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站的BBS系统聘请热心网友担任版主,基地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版主、网友见面会,与编辑沟通想法,改进网站工作,收获甚多。

(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开展。基地建立了各种制度,加强管理,保障了网站和资料室工作的顺利开展。网站平均每天有超过30篇文章的更新量,但是六年如一日,不曾因为假期或节日而中断过,其中的奥秘就是工作的制度化。

我们计划,要完善网站的外文版,丰富各栏目和板块,提高其及时性和交互性。在图书资料方面,要充实外文图书建设、立法和审判资料的建设,收集立法信息、司法判决,完善检索功能,以便于查阅。在现有英文图书相对充实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德文、日文版图书,充实大陆、港澳台地区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此基础上,完善电子图书以及法律数据库的收集和授权工作,争取在基地可以迅速获得第一手资料,早日实现“一站式服务”,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民商法研究机构而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