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视剧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样式之一,成为人们的精神文化“主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电视剧,往往能够吸引数以亿计的观众,如此巨大的收视群体,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应当看到,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建设实践关注不够,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工人农民的现实生活关注不够,对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崇高精神追求的典型事例关注不够,有的甚至存在着低俗媚俗倾向。与经济领域一样,文艺领域也有一个产品结构的问题。我们今天倡导更多地创作生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就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文化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需求,做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使文艺园地百花绽放、多姿多彩。如何进一步加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不断提高作品质量,是当代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聚焦现实生活,体现时代要求。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也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聚焦现实生活,回应时代呼唤,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社会生活的绚丽图景,以充沛的激情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思想、主题,都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理想。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社会正气,用高尚的人格精神影响人,努力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文化环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要把个人的追求和时代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感情和人民大众的大情大义融合在一起,想人民所想,写人民所愿,成为时代的信使、人民的歌手。
关注普通百姓,传递人民心声。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在创作实践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首先要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服务。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塑造人物,体验他们的冷暖,感受他们的爱恨,反映他们的意愿,使他们在艺术的鉴赏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关键是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常香玉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不光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父母。这是每一个有作为、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感情。文艺工作者的根在基层、在群众,任何时候都不应忘了我们的根、忘了我们的本、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要像老一辈作家赵树理那样,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思想感情上同群众打成一片。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让更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让更多劳动者的生活成为文艺作品表现的内容。要更加广泛地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书写他们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塑造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人形象,充分发挥优秀作品感染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要针对当前电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引导调控,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和促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特别是农村题材作品创作生产有新的发展。
坚持“三深入”,实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做好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落实“三贴近”,必须“三深入”。实践证明,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汲取养分,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近年来,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深入生活、服务基层的文化活动,取得很好效果。不少作家艺术家反映,通过这些活动,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创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作家艺术家到基层挂职锻炼、采风采访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深入生活的质量和效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激发艺术灵感,进行美的创造,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规律,以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创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要从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着力创新思想观念、创新艺术形式、创新表现手法,不断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尊重艺术规律,发挥创造精神。文艺创作是一种独特的、不可重复的精神创造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自觉遵循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善于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贯注理想主义激情,弘扬民族奋发精神,让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要特别重视典型化的艺术创造,认真借鉴以往经典作品的成功经验,努力从现实中发现典型、提炼典型,塑造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让这些典型形象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传之后世的宝贵文化资源和文化标识。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充满创造的艺术。要顺应电视文化发展潮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实现电视剧题材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手法多样化。要立足当代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挖掘民间文化的丰厚资源,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现代科技手段,在讲述故事、锤炼语言、营造意境、塑造人物等方面充分反映民族的、大众的审美习惯和趣味,在电视剧创作上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重视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是坚持正确导向、促进文艺创作、引导审美鉴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文艺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好文艺评论在宣传优秀作品、纠正不良倾向、营造良好氛围、鼓舞创作士气等方面的作用。要重视对优秀作品特别是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评论推介,善于总结近年来文艺创作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意蕴,宣传深入生活、服务群众的作家艺术家,倡导淡泊名利、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创作精神。要开展积极的文艺批评,坚持实事求是、正面引导,对错误的创作倾向敢于批评,以理服人,弘扬文艺批评的正气。要充分发挥媒体文艺宣传的优势,动员各类大众媒体精心策划,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围绕重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评介。对优秀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和评论文章,要安排在重要频道、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刊播,让主旋律唱得更加响亮、更加感人,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加强学习修养,做到德艺双馨。人才辈出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旺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关键是要造就一支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广博文化知识、崇高职业精神、过硬业务本领的文艺人才队伍。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文艺队伍的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要关心爱护文艺人才,满腔热情地同他们交朋友,耐心细致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用事业和感情凝聚人才。要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和创造,着力营造有利于文艺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要重点做好中青年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熟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他们潜心创作提供良好条件。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理应具有优秀的思想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德艺双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中努力体现“八荣八耻”的价值取向,用作品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肃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影响,格外看重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全心全意投入创作,努力打造文艺精品,真正成为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
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珍惜党和人民创造的良好条件,珍惜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难得机遇,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作生产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篇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06年7月5日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