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在发展经济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义乌这个内陆小县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成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成为“商业联合国”。最近,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义乌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向全省推广
在义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历届党委政府起了什么样的作用?7月上旬,记者再度采访了金华市委副书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
记者:义乌2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历届党委政府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楼国华:一个地方要想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寻找符合本地实际和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义乌发展最初由民间力量诱致,但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服务。20多年来,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围绕市场发展经济,虽然各历史时期、各阶段发展的目标任务有所侧重,但都创造性地坚持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义乌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因此,当群众发挥传统经商优势,萌发了商业热情时,义乌政府放手让群众发展经济,这符合实际需求。改革开放初期还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对市场的萌芽,普遍采取劝阻、罚款、驱赶、打击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方式。这时义乌政府尊重了群众的首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使义乌经济得以崛起。
记者:义乌党委政府是如何做到该无为时不乱作为,该有为时能勇为的?
楼国华:从某种意义上说,义乌是商业上的小岗村,只不过冒风险、承担责任的不是农民,而是政府。当时义乌若像许多地方一样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该作为时乱作为,义乌市场早被掐死了。相反,义乌政府在该作为时能勇为,提出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等“四个允许”,这样做在当时是承担了巨大风险的。正是“四个允许”使义乌抓住了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多年来,义乌七任党委领导班子牢牢抓住市场建设的主动权,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和服务作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形成巨大的合力,牢牢把握住义乌的发展方向,使义乌始终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无为与有为都是调控市场的手段,该无为时无为,该有为时有为。市场是公共资源,政府必须有为,全国办了许多市场,但许多市场都被卖掉了,义乌没有卖,控制住了这一公共资源,每个摊位年租金只收一万元。正是政府的控制使商务成本降至最低限度,这便是义乌商品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又如土地资源一直控制在政府手里,义乌商业用地最高每平方米拍卖到22万元,创造了中国之最。如果政府只顾眼前利益,把土地都卖掉,市场就无法可持续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当市场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时,政府适时地退出竞争性领域,实行管办分离,从办市场变为管市场,放手让商户自由发展,政府只负责管理。
记者:许多地区在办市场上目的热,方向盲,满腔热情办市场,办的市场却或萧条,或萎缩,或倒闭,义乌何以能20多年持续繁荣发展?
楼国华:有位经济学家考察义乌后说:“义乌的发展是违背经济学一般规律的,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最大的优势是人的因素。但是人的因素可以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变化,也可以促使向坏的方面转化。”这话说得有理,凡事决定在人。义乌市政府在市场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能把握好方向,使市场朝着健康的目标发展。市场建成后,政府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五代市场,9易其址,推动了市场硬件设施的升级换代;同时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公正透明,协调市场用地、信贷等问题,帮助经商户解决困难。当市场发育成熟,逐渐暴露出产品缺乏产业支撑的弊端时,政府适时地提出“引商转工”,“贸工联动”,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发展与市场关联度密切的小商品制造业,变销地为产地,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为市场提供产业支撑。同时组建由政府控股的商城集团,负责管理市场,控制住市场建设的主动权,规范市场摊位的租赁,划行归市,实行综合管理等等。这些举措有效地保证了义乌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群众的每一个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的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政府的决策与服务。
记者:义乌在20多年中领导换了七任,兴商建市的目标却一以贯之,原因是什么?
楼国华:这应该是义乌经济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确,发展经济的战略因领导变化而变化,新任领导否定前任,自搞一套,搞形象工程,不顾实际,这是许多地方存在的现象。义乌却不是这样,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点。一是传统商业文化的作用:义乌只有发展商业才是出路;二是市场经济的力量: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市场是义乌唯一的出路;三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希望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这股力量不可阻挡;四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职责,一个有为的政府必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何发展思路都离不开当地实际,而义乌的实际便是土地贫瘠,资源贫乏,没有区域优势,发展商业是唯一的出路,无论谁到义乌任职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实际作出决策,任何人都没有力量改变历史发展规律,谁不想走这条路,就必然会失去工作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历届党委政府实践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未动摇,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的工作从未停止,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使义乌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记者:您上任时,义乌又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本届党委政府把握航向,把义乌推向国际市场,使义乌的经济发展又跨越了一个台阶,请谈谈具体做法。
楼国华:我是2002年到任的,当时全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地拷贝义乌的市场越来越多。而当时义乌已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开放型经济,需要国际性的市场和高度开放的城市与之相适应。义乌必须从世界市场的角度重新审视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10月,我们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推进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领导科学化”的工作重点,使义乌更具国际性的辐射力、影响力、控制力。几年的努力,义乌的国际化程度明显增强,每天2000多个标准箱,把商品销往212个国家和地区。今后我们还要把世界的商品吸引到义乌来,再通过义乌市场销售到全世界。目前巴西水晶以及朝鲜的商品已进入市场,并在此批发到世界各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义乌正逐渐发展成一个由商贸业和制造业共同支撑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一个向浙江中西部周边县市乃至全省、全国、全世界辐射的区域经济中心。义乌因此又先发一步获得成功。今天的义乌已成为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目前市场里有100多个国家的8000名常驻商业代表。义乌市场已成为百国之都,百万人口之市,成为世界超市,商业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