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通史・17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编写的大型通史类丛书《西方哲学通史》中的一卷。本卷主要介绍、研究了17世纪形而上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并且细致梳理了17世纪哲学在整个西
一是求“破”。所谓“破”,就是打破西方哲学教科书的传统框架。国内原有的西方哲学史教材对于17―18世纪的哲学发展,大多采用“经验论、唯理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这类传统的划分方式,而在本卷编撰者看来,哲学史不应是静止与沉寂的概念地图,而应包含“人类对普遍理念的追求”这一活的灵魂。因此,对于17世纪哲学,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割裂的介绍方式,而应该从17世纪哲学家普遍关注的对象出发统领我们当代的研究方式。作为概念史、论辩史、问题史和根据史的17世纪哲学,其主要的关注重点在理性方法论、精神物质之争、政治哲学观等核心问题上。17世纪的哲人,不论属于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其所面对的问题意识是相近的,而洛克虽身处于17世纪,但由于其对启蒙哲学的开创性之功,所以编撰者并未将其放入本卷的论题域。这一新的划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17世纪形而上学。
二是求“通”。所谓“通”,就是抓住主要思想脉络,把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贯通起来。17世纪哲学上承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下启启蒙哲学,本卷编撰者清晰地展现了这一发展脉络。在17世纪哲学家的介绍方面,也力图实现“通”的目的,以“知识确实性问题”贯通整个17世纪哲学。本卷的论述贯串着如下主线:笛卡尔可以说是“知识确实性问题”的奠基人,他明确提出了知识的起源、知识的结构、知识的真理性、确实性和普遍有效性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力;马勒伯朗士等人继承了笛卡尔的探寻,以偶因论说明上帝在创造宇宙时已经给宇宙赋予了秩序,心灵的活动之所以与人体的运动相一致,正是因为上帝提供了使它们和谐运动的秩序;斯宾诺莎,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他不仅像笛卡尔一样对知识确实性抱有坚定信念,而且像笛卡尔一样坚信数学方法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他认为,唯有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摆脱认识的主观任意性和模糊性从而达到明晰性和客观必然性;最后则是莱布尼兹的综合:他试图将霍布斯重视的经验真理与笛卡尔、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真理学说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两重真理”即真实真理和必然真理的理论。这一发展脉络的叙述,展现了17世纪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非人物的堆砌、观点的堆积。
三是求“新”。所谓“新”,就是结合当代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观点、新方法,尽可能对17世纪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做出新的阐释,对一些以往被忽视的内容做出鞭辟入里的评述。本卷中,对斯宾诺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详细介绍、对莱布尼兹的神正论与道德学说的评介,以及对维柯的新科学之路的探赜,无不显示出国内学者研究这些问题的先进水平,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新的资料、新的观点。比如,莱布尼兹的道德哲学,国内外学术界对它一直不够重视,但在本卷编撰者看来它代表了莱布尼兹哲学的最高目的。因此本卷花费了不少笔墨论述莱布尼兹的《神正论》,指出《神正论》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神的正义与人间正义的一致性,从而既为道德理论找到了形而上学基础,又使莱布尼兹能将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与现实生活调和起来,并借此为其法学思想找到根据。
总之,《西方哲学通史・17世纪形而上学》在哲学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对于国内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