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称他与鱼蟹“谈恋爱”,四十多年痴心不改;人们赞扬他心系“三渔”,理想与江河同在。他,就是上海水产大学教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水产养殖行业首席科学家王武。
从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王武教授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菜篮子”十佳科技功臣、“国家星
情系“鱼蟹”,为发展河蟹产业建功立业
河蟹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特种水产经济动物,深受我国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受欢迎,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水产品之一。自1991年以来,我国河蟹养殖产量稳定增长,2005年商品蟹产量近45万吨,产值300个亿。在这丰硕的成果中,就有王武教授领军的水产养殖团队的功劳。近十年来,王武教授主持和参加了8个河蟹养殖技术研究项目,主要有:河蟹生态法育苗新工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的开发利用研究;现代化多功能育苗温室监控系统的模拟研究;河蟹性早熟机理研究;长江河口野生水生动物的驯化与开发利用,等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王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针对崇明蟹种培育成活率低的难关,承担了上海市农委重点攻关项目――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的开发利用,在崇明陈家镇养殖场开展研究。通过3年的试验,创建了“综合强化法培育蟹种新技术”――简称“四个一工程”,即一亩水面,放养一斤蟹苗,生产蟹种一万只,盈利一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000年,王武教授在技术上提出“接力式养殖”的新模式,即岛内养蟹种,岛外草型湖泊养成蟹,采用“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岛内养小蟹,岛外养大蟹”的格局。“小蟹”在崇明岛上度过幼年期后,就开始到全国各地淡水湖泊“走南闯北”。2005年,崇明岛内蟹种养殖已达9万亩,岛外湖泊养蟹面积达104余万亩,产值达9个亿,河蟹产值占全县渔业产值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养蟹县。
王武教授的“蟹功”不仅仅在崇明。他和李应森副教授在江西全面推广“以渔养水,种草养蟹”新模式,使江西省河蟹产量由2000年的不足5000吨上升到2005年的近80000吨产量。在安徽省当涂县,他和课题组全面推广“以渔养水,生态修复,种草养蟹”新模式,使当涂县河蟹产量由2002年的不足2000吨上升到2005年的7800吨,产值达4.1亿元。
甘为人梯,培养水产养殖和管理专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武教授在崇明进行河蟹生态育苗研究和推广期间,就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吴嘉敏为首承担市农委攻关项目河蟹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为防止河蟹病害、建立成蟹健康养殖模式作出了贡献。九十年代末,他又支持青年教师成永旭教授先后主持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一龄蟹种性早熟机理的研究”、市科委项目“河蟹生态育苗的研究”,经努力,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大大提高了育苗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王武教授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支持、培养年轻人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在王武教授的指导下,李应森副教授总结了安徽当涂、安徽宣城、江西进贤、江西鄱阳、江苏高淳和江苏吴江等地河蟹养殖的最新模式:以渔养水,种草养蟹,生态修复,营养强化。这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河蟹养殖者所接受。同时,在水体中种植水草,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以王武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团队支持下,李应森副教授还获得了《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及生态养殖方法》发明专利,出版了河蟹养殖新技术专著。科技入户,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
2004年底,王武被聘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唯一一名水产养殖行业首席科学家。
自2005年起,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王武教授主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以来,深入5个县的养殖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义务为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举办了13个培训班和讲座。与此同时,根据农业部要求,王武教授牵头,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春季行动、夏季行动和秋季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2006年3月至5月日,王武教授又带领李应森副教授和其他渔业专家一起,组成督查小组,分赴全国11个省(市、区)的13个渔业科技入户试点省、县进行督导调研工作。期间,督导组先后听取了各省、县渔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累计走访了390个渔业科技示范户,并与260余名技术指导员进行了座谈。
一年来,他撰写的有关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各县检查督导建议、工作研究、经验总结等共17篇,约12万字的文字材料,编制了一大批多媒体,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上”,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提高渔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的渔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