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在本科专业中还拥有四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不但在全省名列前茅,而且“品种”齐全,有文科,有理科;有经济学基地,有体育艺术基地,这是很多高校所没有的。
福建师大所取得的这些历史性突破,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对学校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将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整合资源形成新优势
“学校近年来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突破,是因为我们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龙头地位。”福建师大李建平校长这样告诉记者。为了学科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每学年开的第一个全校会议也都是关于学科建设方面的。
学科建设不能搞单打独斗,一定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而形成优势。为此,福建师大从2002年秋季开始着手进行院系与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涉及既有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艰巨复杂可想而知,但学校知难而进,不懈努力。一棋赢得满盘活,学科整合为日后的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新增的学位点基本上都是在学科整合后拿下来的,这也证明了学科整合非常成功。”李建平校长这样表示。
2002年11月,福建师大在原来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实验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出新的化学与材料学院,把以往摊开的手指攥成一个紧握的拳头,力量增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功效:2003年一举拿下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博士点,同时取得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一年还拿下了一个国家863计划项目,2004年又承担了4个国家级项目。“学院组建以来,整个发展思路明确了,综合竞争力增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化材学院院长胡炳环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合则形成综合竞争力,分则形成专业优势。2003年,福建师大将原来的经济与法律学院跟司法学校、本校马列部、数学系财会专业等整合,分别组建了经济学院、法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独立出来以后,促进了学院往专业方向发展,学科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了。”经济学院院长李建建教授说。在这次第十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经济学院一举获得了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院先后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院也获得了民商法学硕士点。
院系整合为福建师大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目前,学校的学位点文、理、工科的分布日趋合理,硕士学位点已覆盖了9个门类的学科。同时,学校还重新组建并获通过了18个省级重点学科、21校级重点学科。
人才聚集带来滚雪球效应
洪炎国教授是位从事神经细胞生物学工作20多年的学者。他于1991年在加拿大获生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的多所大学做研究工作。2003年初,洪教授回国到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至今已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三项省研究基金,申报药物发明专利一项。谈到自己在福建师大的工作感受,他说:“这里的工作环境非常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出这么多的成果,我觉得自己选择是对的。”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目前最紧缺的资源不是楼房、设备、经费,而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从李建平校长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学校的求贤若渴。近年来,福建师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这些年来,福建师大千方百计地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今年初,学校修订颁布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条例,从生活、科研、教学上提供各项保证和优惠条件。实际运作中,学校特别注意利用地缘、亲缘、学缘、人缘的优势引进人才。人事部门严格把关,把重点放在学科、学位点建设、科研发展急需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引进人才的形式也不断多样化,不断发展,由高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由引进个人向引进团队发展,由单纯的人员引进向实验室配套引进发展。同时,学校引才的理念不断更新,变“人才争夺”为“人才共享”,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于特殊的旗帜性人才,学校采取特殊的方式,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学校引进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重要人才。外国语学院的刘亚猛教授,此前任教于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2003年返回母校福建师大。不久前,刘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第六届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陈一平博士是美国杜兰大学终生教授,2003年作为福建省“闽江学者”被福建师大聘为特聘教授,已先后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和一项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翁祖茂教授是留英计算机博士,如今担任福建师大软件学院院长,已主持国内外计算机科研项目十多项。这些海外归国学者不但学识精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理念,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本校的人才资源,特别注重发挥现有知名专家的作用。为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福建师大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岗位津贴,同时不断优化科研环境、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人才聚集带来了滚雪球效应,目前,学校每个学科和学位点都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学科发展的后劲十足。
对于人才,不但要注重“引”、切实“留”,还要舍得“送”。为增强学校的发展的后劲,福建师大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送去桃李缤纷,迎来硕果满枝。仅去年,学校就有多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学校表彰的第六届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中,有的还不到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