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过度包装问题,曾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从不讲究包装到过度包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过程,在我国经历的时间并不长。现在,愈演愈烈的过度包装,已经
现在,有一个新情况值得注意:过度包装,在一些地方已经演变成了虚假包装,进而失去诚信。而虚假包装却很少受到口诛笔伐。最近,有人千里迢迢地从外地买回来一些盒装物品。到家后打开一看,不禁哑然失笑:有的是大盒套小盒,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有的从外面捏起来鼓鼓囊囊,好像装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塞了厚厚的硬纸板和泡沫塑料;有的盒子上粘了一块透明塑料,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装的东西,让人错误地以为里面的东西很多,实际上里面的东西只有能看见的那一点,看不见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只有4克重、不足2立方厘米的药材(就是4朵小花),竟用了比笔记本电脑还要大的盒子分几层包装。有些精美、硕大的盒子里,装的竟是几根黄花菜,几包南瓜子,几块碎蘑菇,几片鹿茸角......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只是那华丽包装体积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了解了“真相”,此人颇为烦闷:原来自己费了这么大劲,背回来的竟多是没用的东西!他对朋友说,幸亏有些东西是自用。如果没打开就把这些东西送人,岂不会引起误会、反而不美?
这样的虚假包装,记者也曾见过:一斤月饼,却用了半个桌面大的盒子;三十四粒巧克力用金黄的纸一包,再放进一格一格的精美盒子里,从外面一看竟“蔚为壮观”……这样的虚假包装,实际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欺骗。把包装变成伪装,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消费者对生产者丧失了起码的信任,最终蒙受损失的必将是生产者。
有人呼吁:生产者再不要用这种“障眼法”,这会葬送自己的!有关部门该认真查查类似的虚假包装,还给人们一个“诚信”!
本报记者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