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和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因素,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的真正转化率不足10%。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工程职技院)在探寻产学研的出路上独辟蹊径,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研,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的研发,打破了高校科研“转化少、推广难”的尴尬局面,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市场化的科研之路。
实用“小”技术打出“大”名气
在高端科技研发难、转化更难的形势下,作为高职院校的常州工程职技院几经探索,把突破口瞄准了应用性技术。“应用性技术契合市场需要,而且这些‘小’技术能对上企业‘胃口’很快投入生产。”该校陈炳和副院长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学院科研的方向。
以产业促专业、依靠专业办产业是该校开展产学研工作的思路。学院制冷设备维修服务部等机构的开办充实了机电系教师的实践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制冷等专业随之产生。同时,强势专业又支撑起了一个个科研机构及实训中心。这些机构和实训中心拥有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实现了校内和校外、车间和教室、仿真和实操等“十个合一”功能。
常州工程职技院独到的产学研思路引起了企业的浓厚兴趣,不少企业主动联系学院,共同设立研究项目。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上海凯密特尔化学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需要改进技术设备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该校。“常州工程职技院能完全按照我们需求,‘量身定做’出市场上没有的设备和技术。”一位考察四家产品设备厂失望而归、却最终从该校尝到“甜头”的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多项措施激发教师积极性
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体,常州工程职技院对师资实行内联外引,设立流动科研岗位吸引人才,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组织教师利用假期进企业调研或技术合作。徐科、陈群、贺亚刚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也因而被企业聘为科技创新促进者、兼职工程师等。
同时,学院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科技工作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管理工作,把教师科研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中,并对管理不善的科研机构做出了重则撤销的规定,从而激发了教师的市场意识。
这样的氛围中,学院全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颜惠庚院长研究发明的《液袋式液压胀管机》被扬子石化、仪征化纤等20多家大型企业先后推广应用,每年为企业新增产值近亿元。杨伟元等研制的5M2冷冻干燥机转让给江苏范群干燥设备厂,现已投入批量生产。刘承先等自行设计研制成的价值200多万元的流体输送实训装置和传热实训装置,引来多家院校订购。
一“技”开路多方共赢
在研发应用性技术的过程中,常州工程职技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出了金牌科研机构,开拓出广阔的科研市场,还为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据了解,该校很多学生的实践课、毕业实习都是在院内科研机构和实训中心完成的。在精细化工研究所实习的肖同学告诉记者:“在这里搞毕业设计很方便,有专门老师指导,学到的东西又快又多。”在全国石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建材职业院校中控操作技能大赛中,该校韩大红和蔡宇清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
同时,该校的科研品牌也越叫越响。制冷设备中心由当初单一的空调维修服务发展到如今的研发、安装、维修、销售一条龙服务,成为常州唯一的“金牌”空调维修总站,近三年分别实现产值1251万元、1344万元和1525万元。精细化工研究所重点开发苄基类、芳醛等农药和医药中间体,产品种类达890余种。研究所还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40余个项目,给如东众意化工有限公司等提供全部专有技术。此外,该校的化校实验工厂也积极利用实训设备对外承接加工业务,2005年实现产值2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