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前夕,南京大学的一间阶梯教室内正上着本学期“马列原著选读”的最后一课。当主讲老师讲完全部课程内容后,数百人的教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一般,传递出的信息让人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生命力在哪里?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转型。高校学子们在转型中有着自己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这边厢老师苦口婆心讲原著、析理论,那边厢学生们或入梦乡,或埋首于其他书籍、杂志。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多种原因:有的高校教师授课完全是就理论讲理论,现实针对性不强,和实际远离,和实践脱节;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过于庞杂,有待进行整合;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授课教师由行政或后勤人员充任,没有专职教师;有的课程缺乏和学生的思想互动,只是“满堂灌”,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没有拿出一定的课时开展社会实践,在“象牙塔”里的学子未能在社会实践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人民的感情和对理论的感悟,等等。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分析社会与社会机构最有力量、最具联想的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于青年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解决好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才能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子面临着学业、求职、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问题的碰撞。很多时候,他们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十分迷惘,在观念和思潮的激荡中苦苦求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人生中的困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高校教师就必须联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联系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变化,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注入新鲜的时代内容,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有的放矢地讲解,用先进理论阐释现实问题,用科学方法引导学子思索,用真情互动打动学生灵魂。唯有如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