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殷墟:人类文明的宝库

2006-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宇信 我有话说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在今年7月13日于立陶宛召开的第30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殷墟以高票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她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重要地位的承认与肯定。

甲骨文与殷墟的发现

三千多年前的晚商都城殷虚(古

人称高丘为“虚”,建都之地多为丘虚之处),是一片“车行酒,马行炙”的繁忙景象和“酒池肉林”的不夜天。但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大战牧野以后,商纣王兵败登鹿台自焚而死,从此繁华的殷虚都城成了一片废墟。两年以后,投降西周并被封在朝鲜的商王室贵族箕子“朝周”路过此地时,这里已是“麦黍渐渐,麦秀离离”的荒凉景象。面对此景,箕子真是“欲哭无泪”,殷虚成了真正的殷墟。600多年的商代历史,被深深地埋入地下。自此以后,商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所在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除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时,项羽曾与秦朝败将章邯盟于“洹水南,殷墟上”,此后直至明朝建立小屯村,此地就不再有人提起,成为棋布在华北平原上极为普通的蕞尔一邑。

1899年,甲骨文被著名学者王懿荣发现。10年后的1908年,甲骨学前辈大师罗振玉搞清了这些宝贝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随着罗氏收集甲骨文材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终于在1910年从甲骨文上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并进一步推断出土甲骨的小屯村当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的历晚商武乙、文丁、帝乙诸王的都城所在地。在此基础上,又经前辈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才把隐退到历史“后院”的殷墟,推向了世界文明史的前台。

不仅仅如此。殷墟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我国最早有系统的文字,与世界其他最早的文明,诸如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书交相辉映,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其他古文字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中国的甲骨文在使用中与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脉相传。虽然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有所变异,但从文字的点划、结构上仍有传承之迹可寻,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因此,甲骨文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珍品,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科学的发掘与深厚的底蕴

为了更多地收集甲骨文及与甲骨文伴出的科学信息,减少盗掘挖宝造成的科学资料损失,也为了不使甲骨文这一民族瑰宝继续流往国外,我国学者自192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工作。

当时的中国田野考古才刚刚起步,因而一切都是在探索、总结和学习中前进。前中央研究院的殷墟发掘自1928年开始至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暂停,历时10年之久,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而1950以后至今,中国社科院一直在此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考古工作。前后78年的殷墟发掘,使中国考古学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繁荣时期,直到今天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对一个遗址进行如此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发掘与研究,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所见不多的;而由此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饮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也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能做到的。

78年来的持续考古工作,揭去了一层层尘封殷墟上的历史泥土,当年恢弘的晚商都城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现在可知,殷墟的范围东西达5公里,南北近5公里,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以上。此外,在大司空以北,1999年还发现一座早于殷墟的大型商代中期城址――洹北商城。

就在这片范围广大的遗址区内,几代考古学家挖土不止,使一个个商代文明的载体――遗迹和遗物被揭露出来。洹水以南和今天的小屯村以北,是当年的殷王朝宫殿、宗庙所在地,是都城“大邑商”的中心区。这里共发现大型建筑基址54处,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其中的“甲组基址”,当为商王的居住生活区。“乙组基址”,考古学家推断为“宗庙”和政务活动区。“丙组基址”形制像“祭坛”,可能为社稷。在洹河以北是王陵区,共发现商代大墓14座。在小屯村北发现一座没被盗掘过的中型墓――妇好墓,其出土随葬品之丰富和精美,可以想见大墓之奢华当甚之又甚!

妇好墓是商王武丁之妻墓,商代著名女将军妇好就安葬在这20平方米的墓坑内。虽然此竖穴墓不大,但随葬品极为丰富,有3件华美象牙杯、3面铜镜、青铜器468件(其中有铭文者190件,而铭“妇好”者共109件)、武器130件、玉器750多件、贝币6000多枚……特别有意义的是,此墓墓主妇好的生前活动可从甲骨文及文献中找到,再现了当年叱咤风云雄姿英发的女将军妇好的史迹。

此外,在孝民屯等处还发现了平民的“族墓地”,为研究商代宗族结构提供了物证。如此之多的晚商遗迹,是商代文明史的物化和商人在殷墟演出威武雄壮活剧的前台。

人类文明的“地下博物馆”

殷墟不仅有丰富的遗迹可考,地下还埋藏着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化珍品,堪称是一座藏品旷世的“地下博物馆”!几代考古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地下博物馆”展厅的一道道大门。

殷墟的地下,埋藏着大批人类文明的瑰宝――甲骨文。自1899年至今天,百多年来共出土15万片以上。其中1936年发现的甲骨窖藏127坑,一次就出土17056片,被世人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档案库”。而1973年、1991年在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又有成批发现,为世界文明史增加了大量新资料。甲骨的发现,不啻发现了一个奴隶社会,并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与此同时,甲骨文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把史料较少的商代文史研究建立在牢固的科学资料基础之上。

殷墟又是一座青铜宝库。历年来,这里共出土青铜器万件以上。不少

1931年,安阳殷墟发掘工作现场:(前列右起)董作宾、傅斯年、李济三位先生侧影。

铜器造型独特,或大气磅礴,或小巧玲珑;而纹饰或诡谲神秘,或瑰丽精细,是极有价值的艺术珍品。著名的司母戊大鼎,重达832.84公斤,是世界青铜时代之最。而其他铜器,诸如偶方彝、三联?、?等等,也是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如此之多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人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业水平。

历年来,殷墟还出土玉器2600余件,按其用途可分为礼器、工具、兵器、装饰品、杂器等。商代玉器用料考究,琢磨精细,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极富艺术价值,并在玉器的“形而下”中深藏着当时人们的情趣和礼制。殷墟出土的玉龙、玉凤、玉人、玉象、玉鸟、玉龟等玉件,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而殷墟出土的骨器也颇具艺术价值,诸如各式骨笄、雕花镶嵌骨?等。而著名的象牙杯,刻镂华丽并嵌有绿松石,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殷墟是一座保存无算珍品的“地下博物馆”。如今,殷墟为展示发掘和研究成果,并保护遗址的总体风貌,在洹水岸边修建了一座在地平面以下的“殷墟博物馆”,几百件精美的殷墟出土文物在这里熠熠发光,使人们受到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的强烈震撼。

殷墟被列入“世遗名录”,是殷墟保护和研究新阶段的开始。殷墟地下还埋藏很多人类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读……殷墟不仅是是中国的,她还属于全人类。我们有责任把她保护好,把她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