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和谐文化研究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2006-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亚彬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7月23日电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为了加强和谐文化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本报于7月21日在京召开和谐文化研讨会。会议围绕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围绕构建和谐文化的时代基础
、历史渊源、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围绕和谐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关系,围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等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全国人大常委、环资委副主任、国家软科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前进论坛》主编李汉秋,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中国作家》杂志总编辑、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朴民等专家学者。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着力树立共同理想、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和谐舆论、倡导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与会同志认为,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大力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鼓励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

与会同志说,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与会同志强调,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武装。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随着和谐社会由低度和谐向中度和谐迈进并进而向高度和谐提升,随着和谐社会由局部向整体的发展,和谐文化研究正成为理论界的重要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相配套的和谐文化。推进和谐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与会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风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价值,儒、墨、道、法、兵等主要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差异性、互补性和平衡性等特征。我们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思想资源。

本报总编辑苟天林主持会议。他代表报社编委会对莅临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课题、时代课题,又是一个理论课题、实践课题。文化是一种品格、一种素质、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以文化为特色的光明日报,一定遵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充分发挥党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把光明日报办成广大知识界喜闻乐见的报纸,为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作贡献。

本报副总编辑李景瑞、赵德润,编委张小秋、李春林、薛昌词等出席会议。光明网对研讨会进行了直播。本报将在《建设和谐文化专家谈》专栏陆续刊发研讨会发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