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女”的喧嚣和世界杯的热浪之后,2006年盛夏,一部引人瞩目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给亿万观众带来了难得的震撼、感动和清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长达33集、制作周期超过两年、凝结了数百位中国电视人心血和汗水、规模空前的大制作,将以其多方面的突破,载入
众所周知,1983年开播的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曾经在那个年代造就了收视奇迹,掀起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巨大热情和高度关注,一曲《长江之歌》流传至今。时隔20多年,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视的内容也异常丰富,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的强盛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电视文化生态。各种充满时尚气息的“选秀”、竞赛、“PK”以及偶像剧、言情戏充斥电视荧屏。我们不否认,这些节目对丰富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电视荧屏上不少低俗化的内容,也不断地遭到社会和专业人士的严肃批评。尤其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觉不自觉地围着收视率的指挥棒而转动,这就使得快餐式的产品越来越多,而张扬着时代精神的精品之作,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传媒语境中,《再说长江》的推出,毫无疑问将对调整和改变目前的电视文化生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再说长江》立足主流立场,为改革开放20多年的长江巨变、时代巨变谱写了一曲昂扬进取、激情澎湃的正气之歌。该片聚焦母亲河长江的20年巨变,从源头的生态保护到入海口的浦东崛起,从重庆新城的直辖到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奇迹,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变迁,包括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用影像真实地记录这些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和成就,向世人展示了长江20年巨变所呈现的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
其次,该片以史诗般的眼光和视角浓墨重彩地营造了长江文化、长江文明对于我们民族不可替代的巨大魅力。该片秉持以细节和情感记录真实的创作原则,捕捉了无数鲜活生动而意味深长的景观、场面、人物、故事,诸如可可西里保护区的才嘎局长和他的战友们与藏羚羊的故事,三峡移民冉应福一家告别故土开辟新家园的故事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领略和感受崇高、献身、牺牲等令人荡气回肠、吟咏再三的情感,让我们深入地思考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国家等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关联,每个人或许都会从中受到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洗礼。
再次,《再说长江》吸纳了当前电视制作的最新理念、方式和手法,以平实与朴实的姿态,来获取大多数观众可以接受的、最大程度的影像共鸣与文化认同。此次《再说长江》的拍摄动用了最先进的高清电视设备,沿长江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拍摄、地面拍摄以及水下拍摄,呈现了一幅迄今最为完整、最为壮观的长江影像,同时也对长江流域所有的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做了全景式的扫描和记录。相信这些影像和文化景观的呈现,一定会带给广大观众饱满而充实的视听盛宴。
《再说长江》这一大型电视纪录片启动于2003年,正式拍摄始于两年前,该片摄制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历经了种种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遍访了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阅览了数以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拍摄了55000多分钟的影像素材,正是这种严肃、投入的敬业精神,使得该片不论是在选题、策划以及制作的各个环节上都获得了严谨科学的事实依据和影像支撑。
《再说长江》不仅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忆,也使得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质灌注其间。如此大气磅礴的精品之作,使喧嚣浮躁的电视荧屏增加了一份厚重、一种大气、一份宁静。这是时代的呼声、历史的呼声,愿《再说长江》不仅伴我们度过美好的盛夏,而且给我们带来长久而难以忘怀的记忆、思考与回味。